老树圆茶品鉴印象-老料新压,甜香有度

  未到七月先流火:

  2016年上半年最后一个月,大益上市了一款哄动整个芳村的"老树圆茶"青饼,6月16日,可以说是一饼难求。微信上那些远离芳村的老兄们,正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听说我要去芳村,就先虎视眈眈看着我的手,估计他们有隔空取物的精深武功的话,我是尝不到这片茶的了。

  我这是千辛万苦弄到了一饼被人老早撬了一泡的,然后就是边泡茶边被人接着撬,可见这茶的热度,实在是高于广州六月天的气温!

  先看后闻说外观:

  这个茶的外包装,设计比较"不大益",弄出一篇复古风来,跟以往简单直白的包装比,很文艺,真的很文艺。

  打开包装,看饼面,有少量的梗,有极少量的黄叶,有肥壮的大叶,有青壮年为主的中等级叶子。茶压得圆如皓月,紧压度轻得恰似你的温柔,拆开包装,掉边比较厉害,正如一年级小同学的牙齿,说掉就掉了。

  油亮的饼面和蓬松的边缘

  这个饼,没有洒面,也没有包底,里外的料一样的。

  里外一口料的茶饼

  看了再闻说内在:

  这片文艺茶,闻着并不像今年其他青饼一样烟味浓郁,而是烟味淡淡的,飘飘渺渺,若有若无;青味呢?肯定不会有,虽然我鼻子不比警犬灵敏,但青味真的没有,存放了很多年的散茶被水蒸气整形过的味道,倒是很清楚的--这个整形的过程,不用去韩国,就在勐海茶厂,压饼。反正大益也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儿了,2014年的"传世"就这么整出来的。

  干茶香气不显,在淡淡的蜜香里,有点恍惚的"陈"味。

  喝过茶汤再总结:

  试茶时间: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下午,和晚上。

  冲泡茶具:大益盖碗,110cc;大益公道杯;大益品茗杯

  冲泡水质:矿泉水(不告诉你什么牌子,没收他们宣传费)

  冲泡水温:刚刚沸腾

  投茶重量:8.4克

  冲泡次数:一共泡了9泡。

  洗茶一遍,静置6分钟。

  开始期,第一泡:

  第一泡茶汤

  第一泡茶底

  汤厚。茶味浓郁,入口有轻甜,粘稠度尚可。饱满度尚可。留存度相当高。苦涩不明显,苦化的快,涩较轻,较轻,真轻。回甘,生津较佳。

  留杯香气浓郁,不管是公道杯还是品茗杯。

  观看叶底,有少量年份很高的料;大量年份不少的料;极少量看似新的叶片,也有梗,有芽头。光颜色就有三五种,文艺茶!

  高峰期,第二、三、四、五、六泡:

  第四泡茶汤

  第四泡茶底

  汤厚度从第四泡起逐步递减。

  汤甜,有甜香,茶味充沛,饱满度高。

  苦涩度逐渐下降,给人相当不错的愉悦感。但有反涩现象:存留在口腔里的茶汤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涩感增加。

  留杯香气,由浓郁过渡到清香,保持着"有"的状态。

  回甘生津并不强烈,但持久。喉韵有,不算深沉。

  这中段给人感觉就是整体适口性好,协调感好。

  喝着,没有什么"强烈的茶气",但有"不怎么样的茶气",有打嗝现象出现。

  总之就是轻松愉快,仿佛是在乡下的小镇里,跟对门那位刚退休的老先生在聊天,没有压力,也没有太大的惊艳--因为老先生不过是在乡下平凡而淡泊地过了60年,没什么大风大浪,也没什么起起伏伏,就那样平平凡凡地过来了。

  你还能企求什么呢?除了亲切,就是亲切。

  很亲切。

  衰退期,第七、八、九泡:

  第七泡茶汤

  第七泡茶底

  7泡,茶味较淡,甜香依旧,无苦,涩。

  8泡,烟味褪去,汤薄。又甜又涩。

  9泡,甜水了。下一泡准得出水味。

  整体总结:

  1、烟味贯穿始终。

  2、喝下来,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香甜,存留度不错,很舒服。

  3、喝下来,这个茶味道释放比较平缓,大树韵足;叶子也相当肥厚,所以命名为"老树圆茶",比较靠谱。

  4、猜测:

  伴随着回甘生津而来的,是茶的涩。奇怪吧?不奇怪。

  我有一个朋友,20多年前就开始用澜沧江流域的料做他的茶,他的茶基本上有这种特性。

  江湖传闻之一,曰:老树圆茶用精选的澜沧江流域老料压制。

  是真的!

  江湖传闻之二:有九年老料。

  --这个传说,我估计是真的,是"有九年老料",但非"纯九年老料",因为这两泡进口,你会发现茶味中有陈又有新,不会是同年料。

  但是,重点来了:绝大部分是老料,只有极少分量的、少到可以忽略的当年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