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歌声与茶香中的布朗族同胞

施晓亮 刘国栋

  10年前,记者采访布朗族,去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与缅甸接壤的一个叫"打洛"的边境小镇。近日到了勐海县,该县外宣办主任王海全极力推荐记者去勐海布朗山布朗族乡的老曼峨村。记者听取了他的建议,在重访打洛镇后,又驱车来到布朗山深处的老曼峨村。

  打洛镇:布朗族弹唱受保护

  从景洪通往打洛镇的道路非常好走,皆是四车道的柏油路。10年前,记者曾采访过的岩保曾是布朗族弹唱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但几年前生病去世了,代替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弹唱传承人的,是打洛镇曼芽村的前任村长岩瓦洛。

  在曼芽村见到岩瓦洛的时候,这位衣着朴素的小个子男人正在指挥工人们建造一座400平方米、造价130多万的布朗族风格的木结构房屋。"我计划拿出200多平方米当做布朗族弹唱传习所,在这里教人们学习布朗族的弹唱艺术。"岩瓦洛介绍说,原先村里也有一个传习所,但是顶多只能容纳二三十人,而新建的地方容纳一二百人没问题。二楼除了传习所还有一间大屋,是他筹划中的布朗族小型博物馆。支撑岩瓦洛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他种植的300多亩橡胶林。300亩橡胶林一天带来的收益就有两万多元。

  "现在村里的人都忙了,不过大家对布朗族弹唱还是很感兴趣的,去年有一次一个星期的集中培训就收了70多个学生。"作为传承人,岩瓦洛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义务去担起这个责任,"布朗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我们这代人再不去保护,恐怕下一代人就不知道布朗族弹唱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老曼峨村:千年茶树成致富金钥匙

  位于布朗山深处的老曼峨村交通非常闭塞。但随着近几年特别是2007年普洱茶的热炒以后,深山里的老曼峨村也忽然之间声名鹊起。

  "布朗族种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进老曼峨村之前,布朗山乡的党委书记黄立诚介绍说,茶叶是布朗族的重要经济来源,以前当地产的普洱茶经过"茶马古道"销往外地,但是这种贸易并没有给布朗族群众带来富裕的生活。随着普洱茶的热销,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这几年普洱茶卖得好,这一个村寨不到200户的村民,一年的资金流量就有将近2000万。"黄立诚说,老曼峨村可以说是整个布朗山最大、最古老、种茶最早的布朗族村寨之一。据村里佛寺里的石碑记载,老曼峨建村寨至今已有1369年,布朗山乡其他许多村寨的古茶树,也均来源于老曼峨村。

  村民们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翻盖房子。老曼峨村以前那些有民族特色的杆栏式木结构的老房子,有2/3都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住房,今年据说还要再盖13座小楼。

  村长岩三光站在自己家新盖的两层小楼前迎接记者。走进他家,电视机、音响、沙发等一应俱全,阳台上摆着几个晒茶叶的簸箕。岩三光说,他家有上百亩茶树,基本上都是百年古茶树。为了确保茶叶质量,老曼峨村的茶园从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产出的茶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这样的茶叶更能卖个好价钱。

  "今年的春茶卖到五六百元钱1公斤,现在的谷花茶也能卖到400多元钱1公斤。"岩三光说,"因为古茶树种稀少,所以产量不高,每亩一年只能摘七八十公斤鲜叶,晒20多公斤干毛茶。"岩三光算了一笔账,以亩产20公斤、每公斤300元计算,每亩年收益也有6000元,他家100亩古树茶,一年的收益就有60万元,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茶叶每年可以采很多批,最早一批春茶价格最高。村民把茶叶采回来后,平摊在簸箕中晒青,制成普洱茶的原料干毛茶,等着外来的客商上门收购。由于古茶树资源稀缺,村民根本不用担心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