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驿站之卧龙昔日盛景

茶马古道驿站之卧龙昔日盛景

邛崃卧龙场得名传说和诸葛亮有很大关系,惜无文献可考。一为诸葛亮曾屯兵卧龙;二为诸葛亮从此经过"南征西南夷"。世人缅怀武侯功德,故名之。邻有孔明乡同此意矣。另一说则因地势如一条潜渊之龙,周边以龙为名的寺庙甚多。

  昔卧龙街,长约三百余米,筑于一微凸山埂上,西北端稍高是龙头,东南端稍低是龙尾,近百户街房分二排一字排开,街房还有一庙一祠一台和三坝,即神庙、陈氏宗祠兼学校、戏台、竹木市坝、猪羊市坝、牛马市坝。卧龙街因势而建,呈时隐时显,蜿蜒伺动之状,街周边皆为常年不涸的一片冬水田,如蛟龙出水,征兴旺发达之兆。

  卧龙虽为小场镇,却位处雅安、乐山、成都三地交通之咽喉。康乾盛世时期,东来的盐、糖、丝绸、百货,西来的药材、花椒,南来的蒲江梨、夹江纸,北来的茶、酒、竹和麻窝子草鞋等大量货物从此地流进流出,行商出门上路,每天行程一般安排在六七十里,务求一程接一程,一站接一站,站口条件相对要好,行程皆有固定安排。而卧龙的地理位置和当时交通运输条件,就使之成为茶马古道旅途中一处不可或少的驿站。卧龙之茶马古道,足迹可觅,名称可稽。我幼时,六伯曾指示于我,离场南行二里许,正对陈楼房后墙四十米左右一山坡,人呼"马道子",此坡地较平缓,宜骡马上下,沿此道延伸通往西南夷。

  陈家过去是卧龙的大姓,其中一支以贩盐兴家后,在乾隆年间又抓住机遇,转而经营客栈,所谓"乱世盐赚,太平栈赚"。陈家客栈号"大兴店",按邛州城之中等偏上标准客栈而建。地址就紧邻街中段的陈祠堂,栈门内长廊大厅宽敞、明亮,除供商贾堆存货物外,尚有足够空间供客人喝茶、休息。大厅两边便是客房,计有十间、二十多间铺位。"上厢房"四间紧邻大厅,铺设了厚厚的木地板,雕花门窗,陈设雅致,供有一定身份商贾、官员歇息。此外,客栈还另修了两间"绣楼房"专门供安顿客人的女眷。

  大兴店开业后商客纷至沓来,陈家店主重德尚礼,视客人为亲人,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有客潘志福偶染风寒,店主立即外出请医,亲手煎药,服侍客人十多日,令潘终身难忘,和陈家店主结下了一生友谊。眼看大兴店生意日隆,旁人也争相效仿,一年内在这条三百米长的街上客栈就增至五家,其中有两家兼住骡马。商客、马帮择卧龙歇住还有一重要原由,就是此地特别安全,街上每晚有专人打更巡逻,三更过后场头、场尾两道栅子门即完全关闭,有点森严壁垒、与世隔绝的味道。记得小时候的卧龙场更夫姓名叫陈昆山,我们叫他大姥爷,他的任务就是打更、守夜、护庙产,他终年累月恪尽职守、没有一丝松懈,维护了一方安定。

  由于人气聚集,卧龙场昼夜都相当热闹,各行各业随之兴盛,如制造染水、手工染布也是卧龙的"一枝独秀",来此贩运染水及染布商客众多。尤以徐染房规模为最,有八个大池,旧址至今仍存。卧龙各姓均有注重耕读传家之风,文化底蕴较深,故街上的店招取名亦雅,如药店叫"寿尔康"、糖果店叫"蔗境鲜"等等,皆不落俗套,稍有身份之家均有书画张挂于室。各种文娱活动也多,茶馆里,听说书的、听川剧的,场场爆满,庙会期、农历大年唱戏的一唱就是几天。黄记客栈灯箱上有一对联:"夜漏商旅至,灯残马帮来",便是卧龙场当时货物成流,商贾云集繁荣景象之生动写照。

  民国时期,因建制时称边防军的李家钰旅曾驻卧龙场一带,李将军妻子、女婿皆为陈家人,故旅部就自然设在卧龙大兴店,卧龙和陈家的大兴店因此更为乡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