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香鸠坑源

五月里的杭州,忽然就这样热了起来,穿梭往来的游人和时晴时雨的天气,让人有一些倦怠。朋友说,去水边走走吧。有好山水处,必有灵秀好茶,不假思索地选了千岛湖,许是念着人在湖中看景的感觉吧。

清清浅浅的水色,明明暗暗的山景,轻轻柔柔的风拂过发梢,细细碎碎的水沫散在空气中,阳光下竟然有了一丝凉意,时间在这里化进了波光水纹中,是一圈圈悠然荡开去的涟漪。

兀自在景中陶醉,朋友轻声提醒:"你不是来探茶的么?"

寻"鸠坑毛尖",去的正是鸠坑乡。鸠坑乡位于淳安县西部,东北濒千岛湖,鸠坑源水依山取势注入千岛湖中。淳安县在隋代为新安县,属睦州(今建德),故"鸠坑毛尖"又称"睦州鸠坑茶"。

车子沿盘山公路缓缓上行,水色渐远,满眼是山间的浓绿。立夏刚过,树叶褪去嫩绿,在几场雨的滋润下,汪洋恣肆地连成一片绿幕。不见成片的茶园,倒见茶树错落分布,植于林边洼地、岩旁地角,依地形栽种又不开山毁林,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林间的生态平衡。茶树高大,约及人高,隐约见有人在修剪树枝,为夏季的"梓茶"做准备。

"鸠坑毛尖"始于汉,在唐代时就享有盛誉。据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陆羽《茶经》在名茶产地和名种上都提到过"睦州鸠坑"。元代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亦载:"鸠坑地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

"虎跑水"、"龙井茶"是为"杭州双绝",那"鸠坑源"配"鸠坑茶"是何种滋味呢?山间潮湿的空气混着茶树的清香,未及饮茶,人就先醉了三分。等到终于坐定,静待喝茶时,心中竟然有点惴惴。

北宋范仲淹在任睦州太守时盛赞鸠坑茶:"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春茶清明前采摘称"毛尖",极为难得,将这鸠坑毛尖放在细白瓷碗里细看:干茶外形硕壮,紧结挺直,色泽翠绿,银毫显露。徐徐注水,茶叶翻转舒展,一芽一叶,十分可爱。泡茶的水温较龙井要高,90℃左右,茶汤清澄明亮,是淡淡的绿色,品时只觉满口生津,有甜润的感觉,带着熟栗子香。突然想到某品牌矿泉水的广告词,带着清甜滋味的水,配上鲜爽的茶叶,是为"鸠坑双绝"吧。

我们来晚了,茶季都过了大半,但幸运的是,仍有机会看炒茶。

鲜叶采回后需要摊放6-12小时才能炒制。嫩嫩的芽叶均匀地摊在竹匾上,像一朵朵小小的兰花。杀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条、提毫、焙干,六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师傅炒茶的架势,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动人。"整形做条"和"提毫"是鸠坑毛尖成型的关键。师傅边演示边介绍说:"锅温要保持在约60℃,开始以抓抖为主,待叶温上升,转入做条,以带、拉、挡、翻、放等手法交替进行,使其茶条紧直;然后降低锅温至40℃左右,进行提毫。双手抓住大部分茶叶,用手掌搓揉,至茶条白毫显露,即出锅筛去茶未,最后在烘笼中焙干收藏就可以了。" 鼻尖是茶香淡淡萦绕,我这才明白鸠坑毛尖紧结挺直和白毫显露的外形是如何得来的。

饮够新茶,心满意足。炒茶师傅说,这茶还有特别之处,就是不留茶垢,同去的朋友好奇不已,遂带了一些回来试验,未知结果如何。

下山途中,才惊觉此地满山橘树,正是花期,来时只为茶,竟不曾留意。山间漫着橘花的清新气味,想起这鸠坑也是水果之乡,橘子最为出名,当下决定,要于秋日再来此地,彼时满山金灿灿的果子,当是何等炫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