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川茶要发展,转变思想是关键

  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王云所长是个出了名的大忙人,作为四川茶叶学科带头人、四川茶叶首席专家的他能专门安排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是非常不容易的事。9月4日下午2点,天下茶友网记者一行来到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王云所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映入记者视野的是王云所长案前堆满的各种文件和资料,可谓是堆积如山。见记者到来,王云所长说,"不好意思,办公室资料太多,太杂,经常参加各类会议,审阅的文件太多了,你们先坐,我收拾下。"片刻之后,一杯清香的绿茶摆在记者面前,我们的采访也从这杯茶开始。
  四川茶叶比想象中强大
  记者一开始就向王云所长提出一直以来四川茶叶都被扣上"品牌落后、原料输出、低端、农残超标'等标识,作为四川省茶叶研究的权威机构,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为茶研所)所长王云用一组今年最新数据向记者证明,川茶虽问题突出,但远比外界想象中的强大。
  王云透露,据最新统计,截止到2014年四川茶叶种植面积420万亩,位列全国第2。四川茶叶农业产值113亿元,综合产值300亿元,位列全国第4。四川省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有近10家,仅雅安名山区年销售额过亿的茶企就有4家,省内年销售额过百万的茶企达1700多家。同时,四川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驰名商标9个,省级龙头企业29家。省级驰名商标59个。在茶叶品种上,四川拥有国家级茶叶良种12个,占全国茶叶良种数量的20%,特色茶叶品种数量名列全国前茅。而且,四川茶产业自动化科技含量领先国内其他省份。"'规模大、产量高、名优茶企集群优势明显、茶叶品种齐全,茶叶基因库内容丰富、茶业自动化与科技含量高'是四川茶产业优势表现所在,这是外行人看不到的。"王云总结到。
  记者问"四川长期是外省茶叶的原料主要输出地、代加工基地,这种现象何时才能改变?",王云所长说到,原料直接输出对茶农有利,但对做品牌不利,四川代加工和原料输出的现象会一直存在,但随着产品品牌化呼声的高涨,企业老板们自身的觉醒和观念的改变,这一现状会减少,并趋于合理,所以不用担心,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过程。
  川茶品牌急需"一个经典代表作"
  "一首经典歌曲,让一个明星红遍大江南北;一饼'八八青'让云南普洱被奉为圭臬;一泡安溪铁观音让茶人对福建乌龙顶礼膜拜,四川茶业也急需一个经典代表作来证明我们的实力"。王云用通俗的比喻告诉记者拳头产品、公共品牌对于川茶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打造川茶代表之作,还欠缺三大思想转变。"王云一语中的道出了症结所在。第一,是转变保守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康只能作茧自缚,万事不求人只能固步自封,想要做大做强又害怕失败的畏难情绪只能让产业停滞不前;第二,是转变市场观念,改变一贯的等客上门,坐地卖茶,宁愿做批发也不愿闯市场的陈旧思想,这方面应该向当年安溪10万销售大军学习,勇闯市场;第三,是树立合作观念及产业荣誉感。不团结,怕别人做大,相互拆台等现象应该杜绝。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才能打开新局面。
  产品创新是川茶走特色化道路的关键
  王云所长说四川每年茶叶新工艺,新产品研发获得的专利的不少,但是企业家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敏锐性,市场跟风比较严重,同质化比较严重,不愿意去创新,畏难情绪是阻碍产品创新的关键,给外界造成了四川茶就是老三样,其实在产品上的创新可以是原料的不同、香型的不同、外形的不同、产品名称的不同就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产品,甚至一个新的品牌,今后的四川茶企业家们一定要走产品创新道路,多学习、沟通、交流。茶企的产量不在于有多大,而在于有没有特色,有特色、有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希望。
  产业重新洗牌,茶企警惕慢性死亡
  "川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川茶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产业面临重新洗牌,企业要警惕慢性死亡"。
  王云指出,经过整个川茶界的不懈努力,川茶已经完成了扩大生产,增加产量的产业基础任务,并且出现了产能过剩,投入产出比失衡的问题,川茶产业的下一阶段任务将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市场面积,打造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川茶企业如果继续盲目模仿,走同质化竞争道路,将陷入被淘汰的困境。
  根据记者之前调查,由于茶产业发展观念的影响,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大量游资进入茶行业,四川各大主要产茶区将扩大茶园面积,以量增收作为当前茶叶发展的首要任务,薄利多销,走批发渠道是四川茶叶分销的主要模式。随着茶园种植面积及茶叶产量的饱和,茶叶产能低下的问题日益显著,"提产值,打品牌"成为四川茶界最强烈的呼声。2014年四川省一号文件出台更是提出"打造四川茶叶公共品牌,建成四川1000亿茶产业"的方针,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四川茶产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王云提示,茶企要在优胜劣汰机制中站稳脚跟,要"转变观念、内外兼修",树立企业经营管理开发性理念,重视市场作用,寻求多方合作,互利共赢。同时应当狠抓人才建设,产品质量与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品,拳头产品,结合当下新兴媒体资源多做宣传推广。
  抱团发展的关键是内部机制建设
  2013年,依据四川省委、省政府"依托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川茶集团正式成立,联合省内30余家优质茶企抱团出击,在全国各大展会中斩获颇丰。2014年第三届四川茶博会上,四川省有机茶联盟成立,标志有机茶这一茶叶最高标准在四川形成联合之势。四川茶界谋求抱团觉醒,进行了一系列有效尝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四川茶企抱团如何更加紧密,体积变大以后如何保持步调一致,行动敏捷成为广大四川茶企继续探索的问题。
  作为茶叶研所所长,王云表达了对川茶企抱团行动的持续关注并肯定了抱团行动的突出成就。他认为,抱团发展抱得紧,走得动的关键首先在于集团内部机制的建设,明确利益分配核心机制,建立合作及效益的重要机制,让集团内部成员形成利益共同体,并且合理分担运营工作,而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或者是花架子式的合作关系。其次是要发挥好领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抓管理、做品牌、闯市场,发挥牵头企业的模范作用,将集团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与此同时,政府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和支撑作用,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为企业抱团营造良好的土壤。
  四川茶叶可以放心喝
  近日,在茶界普遍流行这样的传言:川茶农残超标严重,尤其是茉莉花茶,农残是普通绿茶的50倍。关于这一传言,记者向王云所在进行了求证。"这一传言可能适用于10年以前。10年前四川、福建等多个产茶省份都属于农业污染的重灾区,但随着生态绿色观念的兴起,质量监管条例及机制的完善,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四川茶叶在控制农残方面成绩喜人。连续3年国家质检单位及省级质检单位对四川茶叶检查合格率均为100%。王所长接着说,但也不排除个别批次和个别地区由于管理松懈造成的农残超标现象。也有可能个别地区茉莉花茶可能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造成农残超标产品不合格,但像传言中所说农残普遍超标则不可信。"四川茶叶可以放心喝,我每天到办公室就是一杯绿茶"。王云说到。
  切勿盲目跟风有机茶
  随着近年来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频发,国家质监部门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逐渐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市场空间广阔。不少目光锐利的四川茶企业也开始跟进有机食品市场并纷纷推出有机茶,有的四川茶企业甚至只生产有机茶。是什么样的茶属于是有机茶?这一问题令消费者困惑,更让资深茶人摸不清。
  针对这一现象,王云指出,有机茶是适应绿色消费的大势所趋,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但目前省内甚至国内在有机茶鉴定机构、鉴定程序、鉴定标准等都比较混乱,而且有机茶存在国内与国际双重标准,但是通过有机茶认证的茶叶产品有明确的国家有机茶认证标志,消费者可以此辨认。
  王云还表示,目前国家农业部对于有机茶认证标准还在持续更新,标准将更为严格。目前国家农业部规定的有机茶认证标准已达80多种,而且明确规定有机茶园土壤转化期为3年,而且因为化肥和农药的限制,有机茶的产量肯定会受到限制。所以有机茶生产有标准严、投入大、投入产出周期长、产量低等特点,建议茶企业不要盲目跟风涉足有机茶。四川茶优质资源非常多,产品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也不困难,企业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打造川茶第一服务平台
  记者问,今年5月23日,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召开,会议讨论了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成立的相关议程,并产生了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首届领导班子,选举王云任会长。在川茶发展大形势的背景下,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怎么更好的茶企服务,打造川茶流通领域第一服务平台?
  王云指出,发展现代茶产业,需要与完善的市场体系相对接,需要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茶叶市场体系,改进茶叶市场交易的方式,提升茶叶市场的交易水平,引导市场由目前近期交易转为远程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网上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转变。从全省茶业发展实践来看,需要实施茶叶"走出去"战略,加强交流,打造品牌,共同发展。从市场消费层面和比较优势层面看,中国茶业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简单的只把茶叶当做农产品来看待。茶叶经济市场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同时,很多工作也急需一个有效连接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主要组织。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协会将是一个真正为川茶产业"做事情、做服务"的专业化茶叶协会,成立后将成为"上传下达、贸易对接、沟通交流、对外推广、资本融资"的重要平台。
  采访最后,记者希望王云所长能给我们茶行业从业者和茶友一些寄语。他说希望茶行业从业者坚守职业道德,扎实做好企业品质,做出特色,努力开拓市场。企业不在于大,而在于有特色,做出效益是关键。而对于广大茶友,王云所长提出茶友要多喝茶,会喝茶,喝好茶。把茶的味道喝出来,喝出健康,喝出品位。
  后记:
  在王云所长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我们了解到四川茶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到四川茶产业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看到了王云所长这样的专家为四川茶叶事业的辛勤努力。作为茶行业的媒体,天下茶友网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些信息传播出去,让全世界人们看到四川茶叶的优良、四川茶人的勤劳、四川茶文化的精彩以及正在崛起的四川茶产业。
  王云,研究员、教授级咨询师,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十大科技创新带头人,四川省首批技能大师,四川省十大茶人,四川省名优茶专家评审组组长,四川省茶树育种攻关组组长、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