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工艺·妙手成器

建水市碗窑村是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据说这里制作陶瓷的历史已近1000年。今天,在村中许多紧闭的大门背后,工匠们正在秘密地传承着各自祖先留下来的不同的制陶工艺。

和其他地方的制陶不同,这里陶制品的器型都是工匠们自己思考出来的。所以,村里的人们只要一看器型,就知道是出自哪位师傅之手。

拉坯要从揉泥开始,泥要用脚踩上很长时间。建水陶土的粘性比较差,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踩踏才能增加粘性,否则无法拉制成所需要的器型。踩踏好的陶泥被工匠们称为熟泥。在拉坯前,工匠们还要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来揉搓泥,这种手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据说,这是为了把陶泥中的气泡赶出来。不然哪怕是针尖般大小的气泡都会在烧制过程中,导致整件陶器报废。但是,如何知道陶泥中还有没有气泡,却没有任何检测手段,全凭工匠们的经验和自信。

和中国其他地方制陶一样,拉坯是很重要的一步。建水工匠袁应德擅长拉一种被他称为玉兰瓶的器物。常年积累的经验使他对拉一个瓶子的坯料用量估算分毫不差。整个拉坯过程也是一气呵成,任何的迟疑或者停顿都会使器型报废。玉兰瓶是一种很奇特的器型,瓶身很大,但瓶颈又长又细。在拉制过程中,瓶身要比瓶颈薄很多。如果瓶身过厚,瓶颈过薄,在高温的窑火中会被烧塌,但误差又不能超过3毫米。在袁应德的工场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测量的工具,所有的标准完全凭他的一双手来感觉。

实际上,碗窑村的每个制陶工匠都有自己拉坯的绝活,他们和袁应德一样,对每一件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过程中的诀窍都烂熟于心,密不示人。很多跟随袁应德多年的徒弟至今也不会拉制玉兰瓶。很多制陶工匠的看家绝技对外秘而不宣,甚至在家族中也不会随意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