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子专栏:从文化符号到文化自信——浅说传统服装「茶服专题」

传统服饰之变

在很早很早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从匍匐的姿势站直成了现代人,自由自在的驰骋在鸟兽成群的世界。也许因为环境的变化,那几片稀疏的树叶再也无法为身体带来肌体上的温暖的时候,那个瑟缩着身体的祖先将一张刚剥下来的兽皮裹在身上,人类的世界因这小小的举动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那枚粗糙的骨针,缝合了世界的裂口。

从嫘祖养蚕造丝开始,开启了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的典范,中国的服饰也就洋洋洒洒的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服饰上承周礼,下续道统,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皮肤",彰显了这个东方古国的华丽、优雅、博大,也成了华夏文明的象征:"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左传定公十年疏》。这是被征引最频繁的一句话,也是解释华夏文明最简洁的一句话。

从汉武气象到大唐盛世,人人遥想当年,可是,远去的终将远去。

铁骑的肆虐,变发从俗,这成了汉统文明的耻辱。再没了大汉雄风,也没了盛唐气象,一切就这么缓慢的进展着,直到一跟头跌进了三民主义的中山装和百乐门堂口与弄巷口高开衩的妖娆里,那倒影拉得很长很长,成为现在的人们时不时发臆症的民国范儿。

新的时代却没有新的气象,在"集体选择"的大背景下,放眼全国一个色,不是绿色就是灰。单调,刻板,了无生气,有"追求"是有罪的,所以人们只能将就着沉闷的生活,呆滞着双眼。蛤蟆镜喇叭裤配着迪斯科,像一股洪流,冲破这个沉寂的古国,皮尔卡丹像一股春风,吹的人昏昏欲睡,沾衣欲湿。从此,T恤牛仔成了标配,越来越多的人打开衣橱,却发现自己不知道穿什么,报章杂志,墙上的电子屏,都在播放着或写着今年的流行色与趋势。

传统服饰再兴

记得刚认识张卫华先生的时候,重林说张先生把一身风雅都穿在了身上。泊园,短暂的时间在服装界声名鹊起,它所倡导的雅生活,更成了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四月,华茶青年茶路万里行,百名茶青身着泊园茶人服行走在晓起和福鼎,八月在广袤的大草原,这一身衣服,依旧是抢眼的风景。而就在八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有了泊园的名字。

在见山堂与照本堂布衣品牌的创始人朱总闲聊,我们的谈话从一把折扇开始。朱总一身素服,拥扇在胸,江南的风雅立现,像是回到了过去。"照本堂布衣以前在市场上少有耳闻,你听到这个名字也许也是近来的事,我是做西服出身的,多年的经验使我深知客户的需求,那就是舒适,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却难。照本堂从服装的款式设计制版再到成衣手工染色,甚至连每一件衣服的肌理都是手工整理出来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处细节,我们都精心准备,只为将舒适二字用心传递给客户,而这些,我们做了近两年的准备。"话匣子一打开,朱总把创业的各种故事娓娓道来,听来令人敬佩。

"我穿的这身是我们自己在设计的茶人服装,这是样,还没有定版,我还不是很满意,还得改。我要求工厂交货的时候一个线头都不能有,有线头我就要退单。"灰色的对襟上衣,小立领,一条白色的棉麻裤子,一双深色布鞋,低调、谨慎、谦和,这是净水三千王福荣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

品牌设计师丹素说当初因为喜欢,所以就入了这行。看着市面上哈韩哈日的风潮,看着一味以"传统"为模版的服饰设计,丹素说这必须改变,于是有了丹素这个牌子。丹素给我讲了个故事:"我有个顾客是做市场营销的总监,她平日里她都穿职业装,刚好接待的客户也是茶服爱好者,当时她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买了几件我们茶服回去,结果几天后给我微信,她原话:这几天接待和客户一起都穿这样的服装,今天一穿上自己的职业装,感觉哪都不自在,发现这棉麻服装还会让人上瘾"

你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吗?你应该活在古代!你是哪个庙里跑出来的野和尚?这些话语略带着些许"人身攻击",不错,这就是我近来的遭遇,起因都是我的穿着。哪吒说:哪天我头发留成了,也梳个单抓髻,跟老支一样穿个亚麻十三太保疙瘩扣的褂子,没事游历下名山幽地,到处转一转,跟女施主讲讲禅茶评评命理,一副活流氓拿我没办法的样子。

我身边有很多妹子,她们若惊鸿下凡,飘飘欲仙。

远方说:打开衣柜,满满的都是棉麻衣服。事香师卓玛经年总是一身"奇装异服",莉莉说我都快成了万千堂的代言人了。以前我们叫的民族风,今天有了个更雅致的名字:茶人服。

双双说第一次穿中式棉麻服饰是因为好奇,但穿上后你会觉得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跟双双游览灵隐寺,她一身芒果黄的上衣,一条米白的长裤,一个竹篮,走在山间小路,总是让人侧目回头,而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在石梯上歇息,她就是一道风景。

在云南中医学院,有一个汉服社,姑娘们身着曲裾、直裾、襦裙,款款而行,优雅的展示着东方女性特有的温柔。

二月在大理,丽江停留,人民路与五一路售卖最多的不过是文青的手工和义乌批发来旅游工艺品。七月再去,人依旧景已变,打着原创服饰设计的店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将出来,惊艳的令人措手不及,到头来惟有发出双泪悼钱包的感慨。

不管是叫汉服还是茶人服,这个带着浓烈中国文化气息的服饰,近年来异常火热。你也许看到的是商机,而我看到的是自信。国学热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回归,虽良莠不齐,但聊胜于无,而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融合了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拓宽了接触传统文化的缺口。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琴,习茶,习香,习花,习书,习画……,且年龄越来越趋多元,茶成了承载传统文化的最佳媒介,服成了最好的表现载体。

如今,以茶为核心的雅生活正在蔓延,而服,似乎永远都排在了第一位。

/支离子,茶业复兴编辑 微信号:zhilizi

/丹素 泊园 照本堂 卓玛 双双 部分源自网络 谨致以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业复兴》立场。

本期由轮值编辑室「李明茶企业与品牌工作室」编辑,宣传合作,采访报道,请加Lust2013

「茶业复兴」版权遵循CC许可,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给「茶业复兴」投稿或建议,请发送文图至chayedajia@qq.com,如果你喜欢,请分享到朋友圈, 查看「茶业复兴」往期文章请登录搜狗搜索茶业复兴。

「茶业复兴」战略合作单位: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51普洱网、云南南涧茶厂、宝和祥茶业、版纳龙成茶行、江南收藏、云南吉禹传媒、丽江秋月堂、勐海益木堂、杭州泊园茶人服、北京励智投资有限公司……

♂授权传播矩阵:51普洱网(昆明),1510tea(北京),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孵化项目「茶膏网」www.chag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