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文:茶人印象之周重林(人物)

从小喝茶,八岁到十二岁,当了四年采茶郎。可以说,茶叶从一开始就融入(以及家乡人的)生活,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平常到可以忽略不计。新鲜感来自于时间或空间上的陌生化。就拿热干面来说,直到身居北方数年后,那种家乡的味道才日益勾人心魄,偶尔碰到一家,怎么吃怎么不对--麻酱、小咸菜是一方面,但热干面哪有放香菜和葱花的!

对茶叶的感官同样如此,多年以来无茶不欢,但只喝绿茶。偶尔有朋友送的铁观音、滇红或普洱,过嘴尝尝就放下。囿于个人经验,喝茶就像平常吃饭一样,不会去思考、关注绿茶之外的其他种类,不会囤茶,更不会思考这个行业。直到遇见周重林。

江湖传闻这个家伙喜欢美女、酒、茶和朋友,一年到头四处浪荡,像个江湖散人。认识之后听说过一个八卦:减肥--他的体重一度失控达到180斤(不知道是不是吹牛逼,或者我记错了),痛下决心,两三个月减了回来(美女们快勾搭、取经)。这极需意志力,让我对这外表懒散的家伙生出几分敬意。

去年出了本《燕京大学:1919-1952》,作者陈远是我们共同的朋友,好像就这样微博上认识了,那时候他江湖成名的大作《茶叶战争》出来不久,两岸卖得火热。后来寄了他一本燕京大学,好像还寄过一本许倬云先生的《台湾四百年》,不时发私信让他帮忙转转卖书的微博。那时候微信还没有如今这么火爆,还是行业带动销售的主要途径之一。

真正深入聊,是有一天他发来一个视频链接,里面一帮美女在展示蒙顿的茶膏。看完美女,聊起来茶叶品牌的建设和再生。实际上我对茶行业一窍不通,之前连茶膏都没有听说过。但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行业之间的道理应该是能想通的。就拿书来说,同样是纸张印出来的书,为什么有的旧书能卖到数万甚至数十万,而有的只能卖25,定价时战战兢兢,生怕超过消费者心理底线?

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附着其上的文化意蕴,时间的积淀,以及基于当下的再阐释。一本旧书能卖起来价格,除了时间,版本是否精良,内容是否完好,是不是流传有序,有没有名家递藏,存世量是否稀少都会起作用。

另外,拍卖方传播上的运作也非常重要。此外,一本旧书,换一个符合当下审美的封面,为什么就可能从籍籍无名,卖到数十万册?除了整体的品牌、市场运作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基于恒定价值的重新阐释--东西是好的,但通过他们更能接受的方式(一整套的品牌符号)让消费者进入,才有机会赢得口碑,进而逐渐形成涡轮效应,实现批量的销售。

说实话这个广告并不精良,甚至茶膏这一主体的传达都不够明显。但我欣赏其背后的观念:"题材是永恒的,但时代和审美在变,这就需要在永恒不变的价值之外,加以适应时代的品牌更新,以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是发给老周的原话。

另外还举了个例子:比如可乐和运动的结合,和中国传统节庆的结合,实际上很多都不是它企业文化、美国文化里面原有的东西,但一旦找到那个契合点,并在适当的时机传播出去,品牌就能引起人的情感和审美共鸣。这样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延续下去。这个道理,放到茶叶这个行业,或许也能说得通。

那时候他正在写《茶叶江山》这本书,我给他的建议是尽量从当下人的生活出发。历史、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这是一个行业话语的根基,但要实现对大众读者的茶叶传播,更重要的是跟他们的生活关联起来--举他们身边的例子,讲他们能听懂的故事,以他们能接受的叙事方式。后来,这本书就给我了,大概今年十月份会上市(这种打广告的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

后来就是茶业复兴的上线,给他支持过一篇文章《采绿记》(广告又来),讲述自己的乡土记忆。短短一年时间白手起家,眼看他一路走到今天。如今茶复兴原创文章的更新量,别说在茶界,即便是我所熟悉的诸多传统媒体,依托既有品牌和资源打造的所谓新媒体平台,也比不过。

身边不少朋友也是茶复兴的粉丝,还有几个参与活动中奖炫耀。可以说,茶复兴平台在业界资源的整合,以及惠及整个行业的茶文化传播、青年茶饮习惯及知识普及方面,都开创了一条前人所未曾走过的新路。

北京的中华茶馆联盟活动和前阵子格根塔拉草原的茶青万里行,我们见过两面,也算围观了两次茶界。这其间,我也从只喝绿茶,慢慢开始喝一点黑茶、生普。但对整个茶业的感官,还是觉得标准化、年轻化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尤其是某些茶楼,文化灌得太多--这样只能做高端的会员群体,供中年人谈谈生意。

要真正如同某些大众图书一样,面向年轻人群体实现爆炸式的增量,还得给年轻人提供一个能够轻松坐下来谈事、聊天、看书的环境。在品牌更新、市场传播及产品本身上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个体的经验来看,茶叶在慢慢替代酒,成为日常社交的载体,即使是在北方,这也是看得到的趋势。基于外行人的观察,或许这也是茶叶的前途和希望之所在。

总体印象,对男人而言,老周是一个热情、仗义的哥们;对女同胞们来说,却未必是一个好情人(狼出没,请注意),正所谓男儿本色。他有文人情怀和格局,同时也不乏商业眼光,非常喜欢夸人,难得每次还是发自真心的--这种本领,我恐怕一辈子都学不会。

/冯俊文 北京大学麦田书坊 品牌总监

微信号:fengjw001;欢迎勾搭

/茶业复兴编辑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业复兴》立场。

本期由「李扬与青虫君品鉴工作室」出品,探讨茶叶品质请添加微信号:bug_on_acient_road

♂《茶业复兴》版权遵循CC许可,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给《茶业复兴》投稿或建议,请发送文图至chayedajia@qq.com,如果你喜欢,请分享到朋友圈, 查看《茶业复兴》往期文章请登录搜狗搜索茶业复兴。

♂《茶业复兴》是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孵化出的自媒体平台,是茶界极少数坚持原创的微刊,目前已有3万多名订阅用户以及近300个微信交流群、数百家免费"蹭茶点"。茶人兴则思想兴,思想兴则茶业兴。

♂《茶业复兴》战略合作单位: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51普洱网、云南南涧茶厂、宝和祥茶业、云南兰茶坊生物产业、版纳龙成茶行、江南收藏、云南吉禹传媒、丽江秋月堂、勐海益木堂、杭州泊园茶人服、北京励智投资有限公司……

♂授权传播矩阵:51普洱网(昆明),1510tea(北京),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孵化项目《茶膏网》(www.chag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