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跟诸葛亮有关系吗?

普洱茶跟诸葛亮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我非常景仰诸葛武侯,高山仰止。
我很喜欢普洱市;但每次路过大街上的孔明雕像时,心里总有一点别扭,那感觉有点象碰到隔壁醋、隔锅香、乱攀亲戚、谬托知己、外国的月亮更加圆等等的感觉……
当然,还有对雕像本身的不满:孔明背塑造成一位老实巴交的私塾先生,就像郑板桥说的:单寒骨相难更,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瞎比一气,心里知道--问题出在普洱茶文化还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

搞清楚下面这个问题,就知道孔明也很冤枉:被人生拉活扯地弄到普洱市,还有鸠占鹊巢的嫌疑。

诸葛亮到过思茅、西双版纳吗?六大茶山真的与诸葛亮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深入一点,实际上就变成了:
云南的茶祖是诸葛亮吗?
诸葛亮是普洱茶文化的缔造者吗?
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对于这个不是小问题的问题,至少有五点值得讨论:

A、不管是檀萃的《滇海虞衡志》,或师范《滇系·山川》、《普洱府志·食货志》、《续云南通志》等,都有记述当时传闻掌故的内容,并未作过严格考证;须知,任何记述地方风俗人情的方志野史,传闻掌故就是内容之一,对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并非必须象记录政治事件一样需要考证核实,事实上也是无法考证核实的;所以,不能完全以这些记述作为历史的真实来看待。

B、西双版纳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都有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他们奉孔明为茶祖,尊称为"阿公",这也不足为凭。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南征后,军事手段过后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对当地少数民族在客观上发展了生产力,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怀念,自然而然形成了人类文化学说的"英雄崇拜"现象,诸葛亮的形象也在口传文学的演变中逐渐被神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当时蜀汉政权管辖的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地迁徙,就把诸葛亮神话般的传说带到今天的版纳地区;于是,很多本来是群众的创造,就都附会到诸葛亮头上。这样的现象在各民族的民间传说中不胜枚举,甚至汉族民间文化谱系中的东方朔、艾子、包公、解缙、唐伯虎、刘墉等都不同程度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二,直至今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汉文化来说,一直都是弱势文化;在文化交流和涵化过程中,弱势文化群体学习、模仿甚至攀附强势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今天连我们搞茶文化研究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日本茶道推崇得无以复加、对于"国际接轨"这样含义古怪的词诚惶诚恐,究其根本原因,其实也是一个弱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时的文化心理问题。

C、《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究竟如何,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三国演义》的形象确实家喻户晓,事实上与诸葛亮的历史真实也所差不大;这样一个人物,又是铜锣、又是铁砖,又是木梆,又是马蹬,又是撒袋,似乎搞得象巫师一样,实在难以置信;况且,况且,攸乐,蛮砖,倚邦,革登,曼撒都是当地少数民族语音,现在却是在汉字语音层面上附会,是否历史真实,一看便知;

D、诸葛亮于公元225年3月开始南征,大军分三路出发。马忠率东路由僰道(经川南入贵州境),直取朱褒;李恢率中路军经平夷(贵州毕节)"案道"向建宁,抄袭雍闿、孟获后方。诸葛亮亲自率西路主力军从成都出发,到达"去(越嶲)郡八百里"的安上(四川屏山县西新市镇),然后"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嶲",到达"去郡三百里"的卑水(四川宁南附近)。此时高定在旄牛(四川汗源)、定筰(四川盐源)一线驻军,而雍闿、孟获也从滇东渡江驰援高定。诸葛亮"欲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正在决战时刻,高定的叟兵发现上了雍闿的当,袭杀雍闿,"孟获代闿为主",继续顽抗。诸葛亮抓住敌人内部混乱的机会,攻下越嶲(郡城在西昌县东南),击杀高定,跟踪追击孟获。战事由四川转入云南境内。
诸葛亮从"五月渡泸"到"秋平四郡",在云南境内作战约四个月,然后又由滇东班师,十一月到汉阳(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成都。整个行军路线根本没有到过版纳。

E、以普洱茶文化为精髓代表的云南茶文化,实际上是人类茶文化的真正源头;古人的方志野史和民间英雄崇拜情结的附会情有可原,但我们的专家学者也要附会诸葛亮为茶祖,不但于历史的真实不符,而且有违我们研究和宣传普洱茶文化的实用理性的原则,不该,很不该。

另外,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茶王树遗址实在今革登山位置;
再另外,很多人想不通,说如果诸葛亮没到过西双版纳、思茅等地,为什么这么多少数民族都有诸葛亮的传说?
其实原因再加上很简单的两条:1、民族迁徙;2、有诸葛亮传说的少数民族,基本上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
我想有一天,如果普洱茶文化真正被认知,普洱市的那尊孔明塑像应该换一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