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的茶馆经济学

  张先生走出茶楼那一刻,应该没有去想从一杯茶消费到GDP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更没有想这杯茶喝与不喝对GDP的影响以致于某些经济指标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但是,这位先生和许许多多专家学者一样,对已经发生了的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许多独到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深刻认识到经济金融政策的及时调整,对经济发展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极端重要性。正如,茶馆经理必须对茶馆的经营根据顾客的来往消费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才有可能使经营收入保持较为平稳高速增长。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现代经济本质来说,此次经济金融危机的来临,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几乎是一夜之间,金融乃至经济形势的陡然变化令人瞠目,此前的雄心壮志,庞大的经济扩张计划,鼓舞人心的经济增长目标,到了这时都必须进行重新调整,必须重新制定完全不同于此前的新的计划和措施,用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几乎所有现代经济学理论都认为,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是超越人们意志之外的,人们只有逐步加深对经济规律的认识,逐步适应并掌握它,才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与其进行多种协调和配合,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使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事实上,既然现代经济选择了现代社会,那么,它就要求现代社会也必须对它做出选择:要么认识并适应它,与其进行协调与配合;要么,对抗并改变它,从而改变社会自身。
  现代社会的智慧就在于聪明地选择了前者。
  从一枚货币作为经济细胞分裂而开始的现代经济,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本身的运行永远处于变动之中,而任何一个具有完整健全国家体系的社会经济运行,要在这种变动之中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重要一点就在于不间断地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运动是绝对的,调整也是绝对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运动就没有经济,没有调整就没有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遗憾的是,现代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使人们变得目光短浅,不再愿意感受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周期性反复,不愿看到巅峰时期各种经济数据之下所隐含着的危机和摧毁性量能。
  现代经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始终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无法改变经济发展在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危机和伤害。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政策过度的扩张性配合,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经济和金融风险。正如日本中央银行现任行长白川方明在其最新的一部著作《现代金融政策--理论与实际》中所指出的,这正是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二难问题,如同抑制通货膨胀,就可能导致失业率的大幅上升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一样,成本和目标效果之间的得失权衡,总是令政策当局大费脑筋。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路径,应该是通过反复的不间断的调整经济金融政策,通过量的调整和修正来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上的均衡。
  事实上,无论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市场经济不充分国家,其经济金融发展调控政策和手段,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将引领经济向上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目标,换句话说,是促进而不是促退的。这种经济政策和手段上的单向性,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进入下降期的经济波动自身所需要的回旋余地。危机随之而来。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的美国次贷危机,就发生在经济运行的拐点处,其深层原因依然在于经济金融政策调整上的缺失,或者调整上的单向性倾向。
  调整的不间断性,其意义不仅在于应对突发的经济金融危机,更在于危机发生之前和危机过后,保证经济金融平稳发展和良性延续,防止和降低各种经济金融风险。
  经济金融政策的不间断调整,出发点和目的性在于实现经济金融发展上的平衡与协调,就目前的经济金融危机而言,关键在于创造一种缓冲态势,使危机冲击力逐渐受到遏制而衰减,过激的"釜底抽薪"式的调整手段,不会有助于减缓危机的冲击力,相反,极有可能造成新的诱发性经济波动。前不久召开的G20会议,在经济和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取向上,美国与德法等国之间的分歧在于,一个要坚持经济刺激政策,唤醒和恢复社会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另一个则强调从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体系入手,防止由于过大的资本流动性导致日后更为严重的通胀危机。事实上,判断其中的孰是孰非相当困难,但是,政策调整后的结果能够殊途同归,就是最为理想的了。补牢于亡羊之后,不置臧否也罢。
  调整不是万能的。在经济规律面前,政策的调整作用还是比较渺小的。但是,仅就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来说,及时调整政策,积极出台应对措施,把危机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应该是最大的价值追求。这样的道理,茶客和茶馆经理也可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