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丰富了穆斯林民族的商业文化「茶与伊斯兰文化(四)」

编者按:青海师范大学勉卫忠教师的论文《茶与伊斯兰文化》从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商业文化等多个角度讲述了茶与伊斯兰文化的密切关系。文章较长,内容精彩,故把这篇论文分成五个部分陆续发布,本文为第四部分,为方便阅读,编者对文章适度增加了分段。

从唐朝开始穆斯林的先民旧以"朝贡"的名义,登上"沙漠之舟"的骆驼,沿着从中国汉代就已经开辟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经商贸易活动。1559年意大利人拉木学在他的《航海与旅游》一文中记载了他从波斯人哈知·马合木那里闻知作为药用的中国茶其文曰:"他(即哈知·马合木)告诉我,在中国各地,他们使用另一种植物,它的叶子被彼邦人民称为中国茶(Chiai Caitai……故而此物如此贵重,凡旅行者必随身携带,且不论何时人们愿以一袋大黄换取一盎司中国茶。这些中国人说(他告诉我们),若在我们国家,以及在波斯,以及在拂郎(Franks)地面,据说商人不会再投资与罗昂德秦尼(Rauend Chini),即如他们所称的大黄。"[1]

始于唐代的"茶马互市",历经唐、宋、元、明、清,在这贸易的大潮中,回族穆斯林的先民一踏入中国便跻身其中,大显身手,不仅给其他民族包括本民族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饮用茶,也为回回民族的茶文化形成作出了贡献。回族的先民一在西北扎根,便跻身于古老的"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途径的河湟各镇留下了他们最早的足迹。宋初在熙河(河州)设立"提举茶盐司"以茶换马以备军用。这样唐宋留居河湟各城镇的回族先民就积极投身于"茶马互市"中。

明政府挑选建立茶马司的河州、西宁、洮州,正是元明以来逐渐形成的回族聚居区,于是回回人借助这一经商环境,充分发挥他们所居的地理环境优势和物产优势,到牧区收购良马,至内地换取茶叶等日用品,往返贩卖,牟取利润,赖于生存致富。这种特殊的经营一方面为西北各族及自己提供了日常饮用茶,同时为其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成作出了贡献。

清朝前期至近代,作为历史上西北茶马贸易的延伸与发展的河湟回藏贸易,其经营的内容 依然以茶为大宗。民国时期天津"正兴德"茶庄规模颇为可观,其在全盛时期,全年销售茶叶330万斤,一个时期内,曾经"操纵了整个华北德茶叶市场,并把业务延伸到了东北和西北"

自古至今,穆斯林的商贸中茶一直是大宗商品,世界穆斯林15亿,喜饮茶的人不可胜数,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喝饮的数量大的惊人,到2002年世界上饮茶量超过3万吨以上的前10个国家中穆斯林国家就有伊拉克、埃及、摩洛哥、阿富汗、伊朗5国,占一半。[2]

2001年按国际茶叶委员统计资料人均茶叶消费超过1公斤的17个国家和地区中穆斯林国家就有利比亚、科威特、卡塔尔、伊拉克、摩洛哥、叙利亚、巴林、突尼斯、埃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3] 故而,进入穆斯林国家茶馆随从可见,成为穆斯林世界商业消费风景线。如今,新的时代,茶赋予了回回民族新的商业文化。

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大城市茶艺馆悄然兴起,"善营利"的回回人,自然懂得"壶中乾坤大,杯中有商机",与时代同步伐,创建富有深厚民族文化底温和传统色彩的清真茶园。还创建富有深厚民族文化底温和传统色彩的油面茶,在发挥穆斯林传统清真饮食业的特长,通过改进,在原有的传统特色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许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营养配料,进过科学加工而成的油面茶已打入了市场,我们在河湟各大城市及内地各大城市的超市之中都能见到包装精制的形形色色的清真油面茶,成为各族民族喜爱的清真旅游快餐。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第五部分:《茶推进了穆斯林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1]转引自黄时鉴:《茶入欧洲及其欧文称谓》《东西交流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近五年世界茶叶产销概况》 《茶报》,2003年第3期。

[3]17个国家和地区年人均茶叶消费超过1000克》,《茶报》,2003年第4期。

|勉卫忠,高级茶艺师,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