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茜专栏:鲁史,以及徐霞客的相思病

鲁史是茶出临沧第一镇,鲁史古镇的形成,与茶马古道,与云南大叶种茶的流通有关。从红茶之都凤庆出发,一路向北,在盘山公路上经历84公里的摇摆,越过已经不再澎湃的澜沧江,看一眼那青龙桥已经消失的水面,即可到达鲁史。鲁史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地方,鲁史的意味,是彝族人最先居住的"阿鲁",是徐霞客路过的阿鲁司,更是那南来北往的马帮商贾们必经的"凤庆小上海"。 历史、现实以及未来都被安放了在这样一座半山腰的小镇,回头望去,每一段历史都上演了不一样的鲁史,走进鲁史,就走入了一段段尘封已久却从未被遗忘的历史。

从东向西眺望,鲁史古镇保留了原来的历史风貌,是茶马古道商来贾往的繁华历史见证,一直到今天,这里大多数的建筑都还很整齐,只有几间新建的钢筋混泥土楼房会显得一点点突兀。古镇的轮廓,三街、七巷、四方街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三街"指上平街、下平街和楼梯街,"七巷"指曾家巷、黄家巷、十字巷、骆家巷、魁阁巷、董家巷和杨家巷 ,"四方街"是古镇商贸交易的地方。

四方街旁有一个古戏台,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吊脚,上层为戏台,戏楼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飞檐歇山项,构件均施彩画。史料记载,戏楼为鲁史街乡绅甘遇春带头捐资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成。据说,戏台落成之时曾邀请滇戏"玉和帮"前来首演,观众上千人。戏台犹在,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你所见的一切动静之物都会向你讲述时光雕刻出来的故事。在鲁史,随便拐个弯,你都会和历史擦肩而过。

崇祯十二年(1639年),农历八月十五,徐霞客打从凤庆来,五十多岁的他已经纵游举国南北,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那一年,走过鲁史之时,在日记里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度桥,即循北坡临南壑东北上。三里,蹑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其地则西溪北转,南山东环,有冈中突而垂其北,司踞其突处。其西面遥山崇列,自北南纡,即万松、天井南下之脊,挟澜沧江而南者;其北面乱山杂沓,中有一峰特出,询之士人,即猛补者后山,其侧有寺,而大路之所从者。余识之,再瀹汤而饭,以待驼骑。下午乃至,以前无水草,遂止而宿。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

许多人在提及徐霞客与鲁史之时都会引用这段话,而其中的"蹑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这句话多被作为鲁史镇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有一定规模的证据。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常规的话题,但当我第一次走进鲁史的时候听到了关于这则材料的别样演绎,这段演绎和徐霞客有关,甚至还是一个爱情故事。

"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

这是徐霞客日记中的一句话,而我在鲁史听到关于徐霞客的爱情故事就源于民间对这段话的演绎:

"徐霞客到达鲁史的那一天,正好是中秋之夜,他就住在楼梯街的一家客栈,当时楼梯街有好多的商铺,供南来北往的人食宿,在楼梯街上住着一位姓骆的小姐,是个端庄貌美的大家闺秀,徐霞客对她一见钟情,便想约她中秋赏月,不料被落骆家小姐拒绝了,于是徐霞客也没有了赏月的心情,便回到客栈怀抱着月饼抑郁而眠。"

从长有大青树的那个路口开始,顺着楼梯街往下走,边走边听当地陪同讲述这个关于徐霞客的故事,楼梯街两旁商铺林立,虽然繁华已去,但石板路上依稀可见的马蹄印又把我带回了过去,当我还沉浸在现实构建出来的历史之中,当地陪同的鲁史故事又开始讲了起来:

"徐霞客不是离开了鲁史两年后就生病去世了么?他就是因为思念我们鲁史的骆家大小姐郁郁而离世的……"

这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只是不知道徐霞客听到了会是什么表情,如果你在鲁史也听到了这个故事,那就顺便到楼梯街走走吧,这条街上有没有留下徐霞客的单相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肯定发生过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应该比徐霞客的单恋故事还要精彩。

毕竟,那么多人都曾路过这里,在时间和空间的旅行之中。

本文选自《茶马古道风情录》第二章《沿途·古道遗珠》

《茶马古道风情录》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各大网店、书店有售。

文·图 /杨静茜, 《茶业复兴》编辑,微信号 yangjingxi923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业复兴》立场。

♂《茶业复兴》版权遵循CC许可,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

授权传播矩阵:51普洱网(昆明),《问道中国茶》杂志(武夷山),1510tea(北京)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孵化项目《茶膏网》(www.chagao.cn

同步传播自媒体:江南收藏、茶馆、弘益茶道美学、敬茶坊

♂给《茶业复兴》投稿或建议,请发送文图至chayedaji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