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品茗者说

茶酒争功

  如果写文章有灵感、文思的话,那么我的想象的助力多来自茶;而同友人畅叙的滔滔话语之源泉多来自酒;可以这样说,清茗、佳酿与良朋,乃吾之三友也。而整日伴我的老友则是茶。

  有一年在法国举行的国际美食赛会上,当我听到我国的茉莉花茶与茅台酒双双荣获金桂徽号奖,万年青特级珍眉和龙牌袋泡红茶,又荣获在国际贸易界有声望的"国际级最优质量服务奖"的消息时,心情是相当的兴奋。从资历看,中国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已有上千年,如今茶老兄竟然与茅台平起平坐,真可谓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了。

  可是,偏有把茶与酒置于对立地位,硬要二者争个高下的趣文:《茶酒论》(见《敦煌变文集》267页)。他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供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酒却道,自古至今,茶贱酒贵,单醪投河,三军皆醉,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

  茶却对酒揭开了老底,说酒能破家散财,广作淫邪,三盏入肚,行为不堪。酒反驳道,我通贵人,公卿所慕,天下无人举茶干杯、弹琴、击缶、起舞的。茶却又说,多少人因酒丧生,多少人因酒相斗横眉竖眼。

  不看人家的优点,抹煞别人的贡献,从而否定你,批臭你,打倒你,这倒有点斗争为纲的先河之气。茶酒争斗不下时,水出面调停,说你们谁也不用一味争功,酒若没水,是甚形容;茶叶干嚼,拉破喉咙……

  这篇游戏文章,从经济学的一个侧面透露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高下起落,是杂沓纷呈的,但总的趋向是,古今中外酒的价格高于茶。他们的社会劳动时间,有没有可比因素呢?历朝历代从来如此的酒贵于茶的老皇历,在我国新形势下,价值规律会不会有新的发展变化呢?它在闭关锁国时与对外开放时,会不会出现新的形态呢?

茶中有禅味

  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在开放与搞活的今天,理当刮目相看了。不少国家的"茶"字是从我国茶字的广东音、厦门音演化而去的。茶叶的故乡是中国。远古时,就有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以茶治病的实验。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栽种茶树和炮制茶叶。

  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持中国茶籽归日本国,栽植干贺滋县。日本人不是简单地搞移植,而是大搞拿来主义,经过吸收、消化,发展成为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茶文化--"茶道"。

  文化的含义是极广的,传统、文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因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一门大有学问的学科。像唐人陆羽的《茶经》,是有相当的学术价值的。近年来,我看到的最为丰硕的茶文化专著,是安徽农学院陈椽同志的四十二万字的《茶业通史》。

  中国诗人咏酒的诗,真是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而吟茶的诗却为数不多。我想,撇去商品经济此时彼时的消长不齐诸因素之外,如果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看,许是由于茶这东西太平凡、太普通了吧。

  米麦普通,因而艺术家吟绘花鸟的多于米麦。舞台上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不朽名著;而生活中裕泰茶馆毕竟没有大三元酒家的豪富气。朋友相聚,只有碰酒杯而无碰茶碗的。开个座谈会,你有美酒招待,而我是清茶一杯,那提神的效益是大不一样的。茶常常与点心相联,而酒却与宴相关。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固然是两码事,但是茶在这两种价值面前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茶,既普通,又不普通。宋人陈与义有佳句云:"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宋人杜小山的《寒食》诗这样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品茗赏梅,其雅趣的美学价值亚于酒么?苏东坡有赞茶句:"茶笋尽禅味,松杉皆法音。"方岳把饮茶的环境表现得极妙:"茶话略无尘土染,荷香剩有水风兼。"杜甫更是写出合家品茗的闲适随趣:"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古人饮茶也是很讲究的。要论品数:一芽带一叶的,叫一枪一旗,又名茶枪。杨万望诗曾写道:"睡乡未苦怯茶枪"。至于茶具,那名堂更多。唐人皮日休有《茶中杂咏》,分茶坞、茶人、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等等。其组诗妙语甚多,不及备举。此外,古人还有一种茶礼,是指女子受聘,谓之下茶,是取茶树不移根本,植之必定生子的美意。

茶的王国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茗栊翠庵,使书中三个主人公宝、黛、钗的眼界为之大开。通过喝茶的若干细节,把个有高洁癖的妙玉,写成了天国茶仙。曹雪芹真乃大手笔!他不直接写茶的色、香、味,而是对烧茶的水和品茶的用具大肆渲染。献给贾母的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给钗、黛的则是晋朝大官中极为豪富的王恺所制的珍玩,经过苏轼赏记,在犀角横断面中心"点犀盒"(音桥,碗类器皿)。给宝玉的则是一只九曲十环二十节蟠虬整雕的竹根大盏。

  我觉得曹雪芹笔下的品茗,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写得来相互辉映,而又重在艺术刻画,通过茶,写出了人的文化素养与性格。这比起史实上如宣统一顿早膳二十八道菜,孔府的满汉全席一百多样菜的排场来,不是高雅得多么?

  曹禺名剧《北京人》中有个品茗能手曾文清。他喝起茶来,要洗手,漱口,焚香,静坐;他能尝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还是柴火。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日益兴旺,为中国茶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它再也不是寻常百姓开门七件事之老末了,再也不仅限于高人雅士品尝了,它既能与冷饮相杭衡于酒楼闹市,又款款移步登上人民大会堂,进入专业户、企业家、知识分子的芝兰之室。

  记得还是少年时,巷口有"盐茶鸡蛋"的叫卖声,那大约就是茶食制品打入我记忆中的一个小的时代烙印吧。如今茶食制品何其兴旺,何其新鲜,何其多样:茶酒、茶乳品、茶糖果、茶糕点、茶汽水、茶饼干、茶罐头、袋装茶、小茶砖、速溶茶……人们对茶的享用水平和制作加工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整个茶文化水平的提高,它不是简单的消费、生产所能说明的,这是时代、环境的产物。打个比方吧:有什么样的森林才产生什么样的俊鸟儿。有什么样的政治氛围才出现什么样的风尚。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喝茶喝到这份儿,真可谓进入化境了。朋友,请斟满清茗,为中国的茶文化的发扬光大--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