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是宋茶的精神内涵

市民文化是宋茶的精神内涵

宋代瓷业发达,开始大规模为饮茶生产专用器具,图为开封博物馆制作的宋代制瓷微缩景观。宋茶的繁华景象,都随着东京城破而衰歇。

  "盛世清尚话宋茶"系列

  6

  引子

  PREFACE

  □记者 朱金中 文图学术指导 杨超(学者、央视纪录片《嵩山秘笈》总撰稿人)

  物极必反,盛极则衰。

  饮茶之风过盛,尤其是斗茶之风愈演愈烈,终究走向了穷奢极欲的地步。对汇至京都的各类名茶,经过斗茶,评其甲乙。胜者欢,负者悲,这更刺激了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搜求异味珍品,或挖空心思以求新的胜利的斗志。

 据北宋江休复所著《江邻几杂志》记载,苏轼和蔡襄曾经斗茶。苏蔡二人都是斗茶行家,但蔡襄做过福建转运使,管理过贡茶,因此他斗茶时拿出的茶自然比苏东坡要好。茶不如人,苏东坡要斗赢蔡襄,就必须在用水上超过对方。因此当蔡襄选用"惠山泉"水时,苏东坡别出心裁,用"竹沥水煎,遂得取胜"。

  竹沥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水,要取这种水需花一番工夫--将淡竹或苦竹等劈开,以火炙出其沥(中医用为清疾去热剂)。据《本草纲目》记载:"淡竹沥是将竹截成两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炙其沥,以盘承取。(李)时珍曰:一法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田以炭火逼之,其油沥于器下一也"。

  大宋的最高领导人宋徽宗醉心斗茶,乐此不疲,引得全国上下一片狂热。上至王公贵族、朝廷官员,下到青楼名妓,都加入到斗茶的行列中来。

  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对斗茶进行反思的首推苏轼,这位曾经的斗茶高手对社会性的"斗茶热"忧心忡忡。苏轼晚年曾作《荔枝叹》,以荔枝联想到斗茶:"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苏轼诗中所说的"前丁后蔡"指的就是丁谓和蔡襄。丁谓和蔡襄都管理过福建贡茶,因为先后为皇家制作出上好的茶叶,受到皇帝的重用。苏轼对这种依靠茶取悦皇上而升官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北宋诗人吴则礼在《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更是痛斥:"即今世上称绝伦,只数钱塘陈道人。宣和日试龙焙香,独以胜韵媚君王。"而另一位诗人晁冲之也作诗批判斗茶:"君家季疵真祸首,毁论徒劳世仍重。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虽非专为斗茶而发,却亦有感于当时斗茶之风狂热的现状。

  苏轼、吴则礼、晁冲之都是茶道高手,深谙斗茶之道。他们为什么发出"毁茶论"呢?其实苏、吴等人并非痛恨斗茶,也不是觉得普通百姓也玩斗茶就让其失去"雅趣",而是痛恨斗茶所引发的"玩物丧志"效应。

  斗茶,是人们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享受精神追求的艺术美,当这种精益求精的过程超出了正常的物质范畴时,斗茶离消亡也不远了。

 A

  亡国带来斗茶灭顶之灾

  斗茶艺术遭到最为沉痛的打击应该是金兵南侵。

  应该说,宋徽宗这样的玩乐皇帝对于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他只是一个王爷,凭一篇《大观茶论》就足以载入史册。可惜的是,他是一个皇帝,皇帝的首要任务是治理国家而不是治理茶叶。

  宋徽宗即位之前,宰相章?就极力反对,认为他"轻佻,不可以君下"。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宋徽宗过分地投入书法、丹青、茶道等多项艺术,往往以艺术生的造诣来衡量臣下的治国水平,这对治理国家非常不利。所谓的"六贼"蔡京、童贯等都是宋徽宗提拔的艺术家大臣。

  那个写出了《茶录》的蔡襄,因为官品尚好,没被列为奸臣,但老实说,蔡襄的官宦之路和蔡京基本一致,都是在书画和茶道之类上有着超高的艺术水平而受到宋徽宗器重的。

  不光是茶艺,北宋晚期整个文化水平都相当的高,这点谁也否认不了。但是在金人铁骑面前,如同花团般锦簇的绚烂文化成果显然无能为力。这一点,我倒更认同学者杨超的一句话:纵使东京汴梁的亭台楼阁再灿如星辰,也只不过是为金人南下的硝烟多增加一把柴火而已。

  东京城破应该是宋茶的灭顶之灾。喜欢斗茶的最高人物--宋徽宗父子成为俘虏。达官贵人或家破人亡,或举族南迁,至于下层百姓,命运更加凄惨。至此,始于宋初、盛于徽宗的斗茶艺术一蹶不振。南渡之后,宋茶文化在南方一带稍有起色,但由于失去了东京这块市民文化土壤,斗茶、点茶、分茶等艺术只是在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之间打转,像《清明上河图》中所描述的天下同乐、举国共赏的局面基本上见不到了。

  宋茶,在靖康年间衰歇已成定局。

  B

 宋茶精神内涵留存至今

  白云苍狗,斗转星移。茗香依旧,世间已无宋茶。

  我曾经问宋茶文化研究中心发起人丰智利先生,现在开封还有没有人会斗茶、点茶。答案是否定的。

  "2010年我发起成立这个研究中心,准备对宋茶文化进行整理、研究。事实上,现代开封人对于宋茶已经很陌生了。"丰智利说。

  虽然斗茶这种茶道艺术在开封已难寻踪迹,但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没有消失。

  一幅《清明上河图》展示了东京汴梁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繁华的都市、活跃的市场、熙攘的街市、热闹的茶肆酒楼。一千多年后,尽管开封已经不再是首都,甚至丢掉了省会的头衔,但开封人追求生活乐趣的精神并没有丢掉。

  "很多人对于开封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市地。开封人有一种思维,有人叫做'皇城根情结',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杨超是郑州人,但在开封求学多年,对开封比较了解,"有时候郑州人觉得开封人穷,但开封人觉得郑州人活得没意思。开封人收入水平不高,但很会找乐子,也有人说是'穷乐子',不管生活是富是穷,乐是肯定的。这就是开封人。"

  宋茶文化的精髓,有上层社会文人雅士的品茗之乐,更多的是普通市民在普通生活中追求喝茶的生活乐趣。

  丰智利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开封老茶友,有一年冬天,终于等来了一场雪。他骑车跑到郊外,搜集了整整两桶雪水,然后将腊梅泡到雪水中。头一天晚上,将雪水烧开,三熏三提,终于得到一壶腊梅雪水,然后用来泡茶。"他用的既不是普洱毛尖,也不是龙井大红袍,而是最普通的茉莉花茶,就是超市里卖的几块钱一大包的那种。冲出来的茶那叫一个香啊,因为这壶茶包含了他的心血和雅致。"丰智利嗅了嗅鼻子,仿佛又闻到了那股清香。

  我丝毫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这就是开封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