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宋人《撵茶图》

  石碾轻飞瑟瑟尘,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


这是宋代隐士林逋的《煎茶》诗,每每读来,口角为之作三日清。林逋,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早年曾游历江淮间,后归隐西湖孤山,妻梅鹤子,以植梅煎茶为日常功课,萧然世外,淡然自足,以布衣终老于西湖泉石间。诗中所吟诵的"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两句,形象描绘了宋代点茶法的场景。
所谓点茶法,是指茶饼经炙烤、碾箩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瀹方法,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区别。这在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茶著中有很详细的描写。
宋代点茶法兴盛,一方面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和文人士夫闲雅细致的生活品位不无关系。宋徽宗《大观茶论》里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虽然不无粉饰太平之词,但也确实透露出宋人文化生活的一些信息。据蔡襄《茶录》记载,宋代建安民间流行斗茶,此风气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阶层及禅门僧侣间,形成了宋代这种独特的茶文化现象。如宋徽宗赵佶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点茶、赐茶,并很风雅地说:此自布茶;如著名文士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陆游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诗词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如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对后代影响很大。
另外,宋代茶事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具体反映。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绢本淡设色,纵66.9厘米,横4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传世作品很多,仅涉及到茶事内容的就有《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博古图》、《撵茶图》等多幅,对我们了解宋代茶事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撵茶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面分两部分: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噗帽,身着长衫,脚登麻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显然是个中好手;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画幅右侧共计三人:一僧人伏案执笔,正在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整个画面布局闲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写照。
同样的场景在《博古图》中也有体现,只是该画面以鉴赏古物为主体,点茶场景只现一角,仅作为画幅的陪衬。
煎茶、点茶,一直是件很风雅、很具诱惑力的事情,除了必需的茶品、茶器外,更重要的是参与者的文化雅趣和道德情操。这在我们阅读评赏唐、宋、元、明以及清代早期绘画作品、乃至相关文学诗歌作品时,均能切身感受到。可以说,是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使得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认识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风雅与宁静,认识了古代文士所秉承的高贵与尊严,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