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紫砂壶型赏析

经典紫砂壶型赏析

西施

"西施"壶又名"倒把西施",原先叫"西施乳",意指壶形像美女之丰乳,是紫砂壶器众多款式中最经典、最传统、最受人喜爱的壶型之一。西施壶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到把,憨态可掬,实为品茗把玩的佳品,后人觉"西施乳"不雅,壶把似美女的发髻倒垂,与那壶嘴气息贯通,改称"倒把西施"。

西施壶看似简约,实为严谨,好似浑然天成。一把西施壶的造型,除了要考虑到视觉及结构,更主要的是内涵神韵,要像美丽的少女一样的感觉,整体的妩媚,嘴的樱桃娇巧感,的子和壶身的圆润尖挺,把子的自然飘逸,整体结合要像古典美少女的风姿绰绰,亭亭玉立......等等发挥你的想象去观赏,欣赏,审视.....。

今天紫砂人制作的"西施壶"基本学自"顾景舟、王寅春"二位大家的经典。在紫砂界有一说:西施壶形体尽极致之美,有令人怦然心动之魅力,"一为顾景州的西施壶,雍容华贵,像京剧里的"梅兰芳"。二为王寅春的西施壶,娇小玲珑,似京剧里的"荀慧生"。

掇球

是紫砂壶的一种,也叫掇球壶。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邵大亨首创,是由莲子大壶转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

"掇"有拾取、选取、获取之意,也通"缀"即连接之义,因此掇球,实际上就是将选取若干球状体并将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先虽然数学方面的成就不及希腊,罗马那些人,但在艺术方面的创造绝对是高人一筹的,掇球壶就是其中一例。

从整体造型来看似乎并不象球,但细细分解无不取之于球!壶身就是一个大球,当然有的壶适当将其形体压扁一些,这也是为了整体美的需要,壶盖是半个球,盖的又是一个球,而壶嘴及壶把则是截取球上的一个壶,然而,假如仅仅是凭借这几种全球、半球,球中一段而随意拼拼凑凑的话,那又成了一个怪体,我们的先人却异常聪明,他们是在拾取之后进行加工,改造,然后进行美的更迭。

石瓢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

石瓢壶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故此锅盖拎手演进为石瓢独有之过梁。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此三要素构成了石瓢遗传基因。

石瓢起源之另一说,应自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而将"石铫"改称为"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据清末旗人震钧《茶说》谈到"器之要者",当属铫。作为吊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所以,紫砂铫取石铫形意而成壶,但已不具烹煮之功,仅作沏泡专用。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的石铫壶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梅花一瓢,东阁招邀",想来这也是顾老为之更名的直接依据。

石瓢制作大家以清中期杨彭年为上。他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别。并与陈鸿寿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朴茂祥和;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刚劲明快;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浑厚高古。更为经典的是文人雅士有感而发,将诗书画印集于壶身,切水、切茶、切壶型、切感怀。"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爱竹总如教弟子,数番剪削又扶持"等等,充满了人生的况味。

顾景舟制作、吴湖帆与江寒汀书画的合作壶,是当代石瓢壶的扛鼎之作。曾创出紫砂史上的神话:拍卖价折合人民币为1232万元。不以金钱的杠杆衡量,只以艺术的角度评价此壶,它当之无愧的。石瓢壶虽是仿古之作,但顾景舟大师不因袭传统,将毕生的修为了然于胸,机杼独运。景舟石瓢强化浑圆之身,蓬勃沉雄。压低拱形桥钮,待势而发。"有神斯秀,有气乃润",作到了神完气足。因此极具现代审美。

石瓢壶久盛不衰,还在于壶型优势。自编顺口溜为:"下大上小梯形身,利于聚热和发茶;压盖阔口桥形钮,方便提拎清茶渣;三足鼎立壶身扁,安稳摆置好端拿;壶面宽广宜书画,喝茶品壶才为雅。"

潘壶

晚清,有名仕到宜兴订壶,作为往还交际之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潘壶」。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