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丕立:砍盆箐茶

人们都知道,勐大是镇沅的鱼米之乡,其实勐大还是个古老的茶乡。不为外界的现代人所知,是因为它的历史太久远了,已经沉淀于千百年的森林中,埋得很深,乃至有些与世隔绝,蒙了一层厚厚的封尘,好久好久没有被揭开,让其彰显诱人的魅力。

勐大的砍盆箐茶就很好吃,不仅在当地很有名,而且是历史上云南的名茶之一。砍盆茶因产地而得名,产地又因茶而扬名。产茶地砍盆箐在镇辖的文况村。其实砍盆箐就是文况小河的河头。在镇政府的东南面,村委会的正东面,距村委会近20公里,距镇政府也不过30来公里。这里属于无量山向东南延伸的支脉。是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

砍盆箐是个很小很小的地名,地图上很难找到。但这里山很大很高,海拔2000多米的山峰很多,箐很深,想翻过一山要一天,想走出一沟也要一天。这里的林很密,都是原始森林,所有的高山沟壑都长满挂着胡须的参天古林。脚下是树根编织成的地,头顶上是枝叶叠盖成的天;水很清,不论春夏秋冬,大沟小壑里的水,都透亮,翻着小白花,映着清晰的树影和枝叶间筛下来的光斑;雾很多情,四季亲睐,春晨朦胧飘渺,夏里随雨云来去,秋天潮湿清凉,冬夜厚重凝滞。

砍盆箐是个偏僻的地方,阻隔的交通印证出历史上的荒芜;稀疏的村落住户,诉说着砍盆箐人及砍盆箐茶的悲壮历史,茶和人都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碾进古茶树的年轮中。正因为偏僻阻隔,才是先人的世外桃源,才是先人避乱求存的宝地,也才成其为砍盆箐茶的发祥圣地。

砍盆箐茶有悠久的历史,据茶主人介绍,砍盆箐茶为祖上所传,古茶园当初有数万株,近500亩,到解放时的祖父份上就已经传承13代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茶园已经不同程度损毁,古茶树只保存1000多株,保留古茶园200多亩。现存最大古茶树根部最大直径50多公分,其他古茶树根部直径大多在40多公分以上。根据2000年的古茶树资源普查,砍盆箐编号为2006-037号的古茶树,树幅58×43m、最大干圈105m。砍盆箐茶有优良的品质。1978年全省外贸系统进行名茶品质评定,砍盆箐茶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与马邓茶、海棠茶同登誉榜。1989年再次参与名茶品质评定,砍盆箐茶的品质在全省的群茗中仍立于不败之地,荣获全省名茶证书。并且在勐大带出了桂花甲茶、文雷茶两个小兄弟,编入了《云南名茶录》。尽管砍盆箐茶到目前没有形成生产规模,没有构成集约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但已引起一些识茶人士的注意,有不少人已将砍盆箐茶不断作为制作私人纪念茶饼的首选材料。

砍盆箐茶,至今虽然老而不大,但在数百年的风雨历程中,融入了当地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独有的茶与人共荣的历史文化。

砍盆箐全寨共10户人家、总人口32人,全是倮族,是一个大家族分开的,没有外族外姓,都为茶传陈氏后裔。陈忠良是砍盆箐茶的第十四代传人,现年已83岁,仍能讲流利的彝家话。砍盆箐人世代尊崇古训,极其敬重茶,茶山不准放牧,茶树不准挂不洁之物或晾晒实物,采头茶要祭茶神,制茶不用脚踩揉,成茶不骨夸,否则视为不敬不道德。

历史上,砍盆箐茶除制成散茶外销外,还加工成竹筒茶、碓窝茶和茶膏外销、朝贡。砍盆箐人不仅爱茶敬茶,而且以茶论人品,不同品德的人待以不同的客茶:烤茶为上茶,待贵客;热茶为礼茶,待亲朋;满杯为欺茶,待无能之辈;冷泡为鄙愚之茶,待无德小人;白水无茶为无敬无礼之茶,专待仇怨之辈。不知是砍盆箐茶本身有灵气,还是砍盆箐人对砍盆箐茶的无尚崇拜,当地人总以茶卜胎性,择吉凶,观客喜。一但有男婚新娶,婚孕报喜,就要专泡一罐卜胎茶:让新媳妇亲手拿茶,新郎亲手烧水,婆婆端茶罐,公公烤茶,待茶香水沸时,将滚水冲入茶罐。迅速沸涨四溢是男胎,慢慢沸涨是女胎,不满不溢是智障胎。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当地人都说很准,很是信服。另外若有家人要出远门或外出办大事要事,家中掌事人也要专门泡一罐平安茶,让要出门办事的人拿茶,交由掌事人烤香后,置玻璃杯中或大碗中,将开水慢慢地倒入其中,然后静观茶叶、茶花的沉浮变化,说是里面的玄机很多,可以预知前去路途的凶吉、办事的顺利与否,心里好有个准备。若察有大凶大难就要取消行程,另选行期。

也许是历史传承的缘故,或许是有讳口,当地人很少直接说砍盆箐茶好吃,只说砍盆箐茶很缘人,瘾重,喝了次砍盆箐茶,喝到别的茶就不顺口,也不解茶瘾。当地有个彭秀芬,有女儿远嫁安徽,说地方好,家境好,也很孝顺,总说要接老人家去久住尽孝心。长说短说,年年说,老人家总算动了心,说好去住一年,也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上路时,还带了大袋新茶在身边。到了女儿家,东家亲戚给一包情,西家亲戚给一包意,结果所剩无几,不到一个月老人就把茶给吃完啦。彭秀芬是不吃饭三天行,不喝茶三顿就不行,又是头疼又是不想吃饭。这可急坏了女儿、姑爷,赶紧到市集上去买,提了一大袋回来,老人手忙脚乱泡了一大缸,想解茶瘾。结果,猛喝一口,味道不合,整缸喝下去,头还是疼。起初,女儿姑爷还以为怕是刚买的茶叶不好,又去买了碧螺春、铁观音,结果轮换泡,轮换喝还是不管用,没办法,一年的行程只好改为一个月。回到老家,一缸老茶水下肚,老人的一身不舒全消了,自此,彭秀芬再也不出远门,左邻右舍的老人也听此一说,都不愿出远门,终身与砍盆箐茶相守相伴。

进砍盆箐的山路好长好长,演绎的历史好久好久,缘生的故事好多好多。砍盆箐茶,饱含先人的血泪汗水,历经风雨沧桑数百年,曾把茗香承载在马背上飘出很远很远,一条细小绵长的古道让几片春芽老叶连通山外的大千世界,感觉时代的温度和社会的阴晴雨雪。当人世变迁的烟尘弥漫了马队的行迹时,也把砍盆箐茶尘封在幽幽的深谷间,只好用年年抽发的树签悉数秋风泣怜的细语,让不知停息的年轮记载从芽枝梢头上拂过的春风细雨。砍盆箐,于今还是一个尘封的世界。砍盆箐茶,于今还是一个带闺百年的丰韵少女。春风总有进山时。砍盆箐该拂尘开封啦,砍盆箐茶也该抽新枝、发新芽啦!因为山外到处在涌动着普洱茶的大潮。

作者单位:镇沅县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