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宝洪茶这样注解“云茶大产业”

  昆明以东,宜良西北。1月25日,清晨的宝洪山,7点钟雾还未散去。张洪良顺着山路来到茶园里,除除草,用手机拍下几张茶树新苗的照片发给朋友。"今年的鲜叶发得可真早。"他说,再过一个月,今年第一批宝洪茶就可以采摘炒制,元宵节前就能喝到。

茶农采摘宝洪茶
  张洪良是宜良县宝洪山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常务副理事长。在宜良,每年约产出18吨宝洪茶,其中10吨出自他所在的合作社。合作社带领7个自然村的2000余名农户,从以种植烤烟、玉米为主的粗放型种植业,到拥有4000余亩的茶林,将茶叶做成致富"金叶",趟出一条以高原特色农业宝洪茶为载体的脱贫致富新路。"这几年,我看着乡亲们从破屋烂瓦,到洋楼别墅,逐渐脱贫致富。"他说。
  现状
  新种4000余亩茶农尝甜头
  冬季是茶叶生产的闲季,但在宜良不少种茶的村庄,已早早掀起深耕松土、建设茶园的高潮,茶农们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争取为新的丰收打好基础。
  匡远街道办事处宝洪村委会大村子村的茶农赵小良,经营着20亩宝洪茶园。茶园已经有30多年历史,从父辈便开始栽种。经历过宝洪茶的兴衰变迁,老一辈人渐渐没了信心。2015年,原本做工程的赵小良看到宝洪茶的商机,重新翻整已经荒草丛生的茶园,加入宝洪山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既种茶又炒茶,生活大变样。
  宜良的宝洪茶产量从过去的0.5吨到如今18吨,很多像赵小良一样的村民加入种茶大队,得到实惠。张洪良介绍,宝洪茶鲜叶,每公斤按100元至120元的收购价到合作社加工,每亩地约产50公斤鲜叶,能获利5000元至6000元。有的农户家原本有20亩茶园,早些年因为宝洪茶不景气,铲了茶树种板栗,每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后来宝洪茶价格逐年飙升,村民又重新种上茶树,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
  目前,宝洪茶种植由宝洪寺正山口向东西两山扩展,包括万户庄、河西营、江头村、东山梅家营、旧县、马家营等自然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每年解决300多人就业,茶叶采摘期间用工10000多工次。宝洪山附近村民纷纷开始种植茶树,宝洪寺村、新村、迤拉古村、大村子村、草庵村新种面积已有4000多亩,茶叶价格一路上扬,当地茶农也得到实惠,自发逐年增加宝洪茶的种植面积。
  走访
  新茶价格较高泡茶满屋香
  作为云南为数不多的龙井工艺制作绿茶,宝洪茶早已成为宜良名片。记者走访昆明雄达茶城,发现宝洪茶售价每公斤在1000元至4000元不等。许多商户表示,现在的价格还不算高。宝洪茶要喝鲜的,每年二三月可以买到当年的新茶,但价格也高。
  宝洪茶为明前茶,采摘时间为每年的2月25日至4月4日,比龙井还要早约20天,对种茶人来说,最辛苦的也就是这39天。
  在这段时间里,每天清晨6点多,茶农就开始一天的辛苦劳作。背着背篓,伴着茶香,掐下枝头那截黄绿相间的嫩芽。约莫几个钟头后,分头采茶的合作社社员们,将第一批茶叶集中,中午开始炒制。到下午再收来第二批,一直忙活到半夜。
  炒茶虽辛苦,但对宝洪人来说却是享受。张洪良介绍,宝洪茶的香气芬芳四溢,有句老话来形容:"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炒制后进行包装,今年第一批宝洪茶便新鲜上市了。喝到第一口的香气最佳:"一人泡茶满屋香。"
  历史
  由于多种原因一度濒临灭绝
  同现在价格较高、且一上市便供不应求相比,宝洪茶也曾经历过一段濒临灭绝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贯彻农业"以粮为纲",茶园大量被粮食作物取代。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茶树已所剩不多。与宝洪茶并称为"昆明历史名茶三姊妹"的昆明十里香茶、太华山(西山)太华茶都濒临灭绝,宜良宝洪茶成为昆明历史名茶硕果仅存、可延续生产的高级品种。多年来,由于粗放式经营管理,造成茶树衰老、树势衰弱、病虫害严重、苔藓地衣蔓延,严重制约茶树的生长发育,造成宝洪茶产量低、品质差。宝洪村委会为发展宝洪茶,曾一度成立宝洪茶联营生产队,但因宝洪茶品质逐年下降,每公斤仅售40余元,入不敷出便草草解散。
  种茶赚不到什么钱,原本茶树茂密的宝洪山一片荒芜。张洪良描述,2000年左右是宝洪茶"最困难"的几年。茶山没人打理,茶树下还长出许多被称为"飞机棵棵"的杂草。杂草生在哪,茶树就枯在哪。"飞机棵棵"便是大面积入侵我国西南、被称为"植物杀手"的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据统计,由于种种原因,2010年以前,宝洪茶厂的年均产茶量仅有500公斤左右,创下历史新低。
  拯救
  辉煌新生进入省非遗名录
  2017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宜良展区里,一个光头的大胡子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作为宜良宝洪茶的代表,苏天水也来到现场。这次文博会,宜良县前所未有地带来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
  外表与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颇有几分相似的苏天水,不仅是云南宝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将濒危的宝洪茶重新包装,并将之推广为宜良名片的先行者。
  苏天水与宝洪茶的缘分,要追溯到2008年6月。他第一次到宝洪山,看到断壁残垣的宝洪寺,不忍其继续破败下去,就找来福建商会秘书长,打算重修宝洪寺。在筹修期间,苏天水发现曾与普洱茶齐名的宝洪茶,在经历过霜冻、干旱、外来物种入侵等一系列打击后品质下降,觉得很可惜,认为可以挽救一下。他在经宜良县政府、县农业局批准后,筹建成立云南宝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18日正式接手管理宜良县国营宝洪茶厂宝洪寺宝洪茶种植基地。
  接管种植基地后,苏天水与云南省科技工作者协会茶业分会、昆明市农科院经作所、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宜良县农业局茶果站等单位通力合作,成立宝洪茶研究小组,确定对宝洪茶的保护和发展方向,定期请专家学者来茶园指导工作,运用科学手段加强茶园管理。新修、拓宽茶园机耕道路,维修灌溉系统,深翻茶园土壤,分片区进行台刈、修剪、养蓬、防治病虫及草害,以标准化作业进行加工生产,并申报有机茶认证等工作。
  为提升宝洪茶价值,苏天水请来了专业设计师设计产品包装,将宝洪茶的市场价值重新定位,摒除颜色深、卖相差的旗枪工艺,根据浙商带来的新式炒茶技术,将宝洪茶以龙井制作工艺炒制。技术改良后,宝洪茶变得色泽更加淡雅,气味馥郁芬芳。
  好茶引得八方来客,包括世界知名品牌英国立顿茶叶在内的茶商纷纷前来学习交流。2016年10月,宝洪茶正式进入云南省非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成为云南的又一张非物质文化名片。
  未来
  与旅游结合云茶大有可观
  今年1月25日,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我省将大力打造名优产品,围绕茶叶、花卉、水果、蔬菜、核桃、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做好"特色"文章,打造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之前的1月17日,中共宜良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指出:今年宜良将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统一设计"宜字号"农产品LOGO标识,鼓励开展"三品一标"认定,启动三角梅、干巴菌、宜良烤鸭、宝洪茶的地理标志认定工作。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徐亚和认为,宝洪茶的产区处在石林、宜良大九乡等多个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枢纽区,具有非常强的旅游地理区位优势。打造宝洪茶品牌,则可以借鉴浙江龙井茶产区狮峰村的做法,将茶叶及旅游相结合。一方面引进来,调整产业布局,在茶园创造新的景观;另一方面走出去,在昆明等地旅游景点以"体验式"方式现场炒茶卖茶,将宝洪茶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从现实、目标到行动方案,一切表明,云南已开启"千亿云茶"大产业时代,将茶叶与旅游相结合,宝洪茶将走出一条将茶叶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生态农业、发展庄园经济的致富路。
  宝洪茶的未来,值得期待。
  记者达娃·梅朵任翊翔报道
  链接1
  宝洪茶的前世今生
  宝洪茶产于宜良县城西北5公里的宝洪寺一带,系绿茶类传统名茶。宝洪寺在唐朝时,称为相国寺,明朝改建时称宝洪寺。
  传说宝洪茶是由开山和尚从福建引来小叶型茶种,因茶香特异,鲜爽度高,因此被郑和作贡品敬献皇帝,并传播南洋、西洋诸国。宝洪茶自明嘉靖三十六年至清咸丰年间,皆为贡茶,是历史上作为贡茶时间最长的茶。
  从明代开始,饮宝洪茶就成为贤人雅士、高官显贵的身份象征。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所著《农政全书》中,称"宝洪之片茶,为茶之极品"。这是宝洪茶最早的文字记录。明代大学者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宝洪茶》广为流传:"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
  到了清代,年产量仅几百斤的宝洪茶,专供皇室,因此养了许多看茶犬避免上山偷盗。为了养活这些看茶犬,茶园边上还辟开了一片田种粮食喂狗吃,人称"狗饭田",由此可见宝洪茶的珍贵。
  清代康熙、乾隆、道光三帝喜喝宝洪贡茶,并拨朝银维修扩建宝洪寺。民国时期云南风云人物唐继尧、龙云、蔡锷、段晓风,都称宝洪茶为茶中极品。1939年,著名才女张充和借住呈贡云龙庵,品过宝洪茶后,展纸研墨写下《云龙佛堂即事》:"酒兰琴台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洪茶。"抗战时期,钱穆先生在宜良岩泉寺著《国史大纲》称:用岩泉水泡宝洪茶,可明目清心,勤于著书……许多明清代的小说中,也不乏对宝洪茶的描写,以宝洪茶的珍稀烘托小说人物的尊贵身份。
  作为云南省唯一且特有的小叶种绿茶,宝洪茶以其独特的香味广受赞誉。2016年10月宝洪茶进入云南省非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链接2
  茶文化在滇认同度高
  作为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中心,茶叶不仅是云南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税源。早在1972年,云南农业大学就开设了茶学专业。经过四十余年的沉淀,云南农大的茶学专业不仅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老、中、青三代茶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更把茶学从一个专业发展成为学院,并开设茶学、茶学(茶艺茶道)专业。
  据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负责人介绍,作为一名优秀的茶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和茶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能;学成后还要能在农业、食品和商贸等领域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除了像云南农业大学这样以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学等课程为教学内容的省属重点大学外,还有很多以培养高级茶艺人才、推广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职业技术学校。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就是其中一个。从2014年起,该校每年学员增幅都超过30%,不得不增设班次、设计原创课程来满足学员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学员一起学茶、品茶、识茶,在弘益大课堂里不算稀奇事。
  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教务长尚高德介绍,越来越多的学员不是茶行业从业者,而是因为对茶的爱好而报班。在课堂里甚至出现一些"父子兵",由父母带着子女一起听课,共同学习茶文化。"这表明茶文化及茶道生活美学在云南已经得到普及和认可,并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随评
  细品茶中味
  打好产业牌
  一孔
  茶叶,不仅是用来喝的,把茶文章做好了,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叶"。在昆明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宜良县依靠发展茶叶产业,打响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宜良的茶叶脱贫之路,是昆明大力发展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细品千年古茶的新生,有这么几个启示。
  首先,对于一个品牌的保护、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否则,就有可能把一个好东西给毁了。宜良县宝洪山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许多科学措施,并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经验,让宝洪茶得以发扬光大。云南有很多非文化遗产项目,如何保护利用好它们,相信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借鉴。
  其次,要走集约发展之路,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宜良的茶产业发展步履稳健,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的种植,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尝到了茶的甘甜,也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在省、市有关政策的扶持下,茶叶这篇文章将会渐入佳境,一县种茶全球香的那一天在慢慢走来。
  还有,对品牌的保护,要在质上狠下功夫,保持稳定性,以优良的品质打天下。宝洪茶昔日贵为皇室御用品,天生丽质。如何保证其质量,让消费者保持品牌的忠诚度,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曾经在消费者心中享有盛誉的一些品牌,由于质量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被人们所抛弃。希望宝洪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茶叶的质量和效益,永葆天生丽质,让饮者难弃。
  茶是喝的,但更要品。品,方知其中韵味。当前,昆明正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对于各县确定的农产品,也要拿出品茶的功夫,仔细品味,科学琢磨,把产业做优做强,真正做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发展产业既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确保农村居民不致贫、不返贫的长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