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若君子散文我的校长金庭柏

见这题目,有人会说我高攀。金庭柏何许人?担任过五年芜湖市委副书记,四年芜湖市委书记及安徽省委委员,五年安徽省政协常委,怎么是你的校长?

一点没错,他就是担任过我的校长嘛!八十年代初,他担任市委副书记时兼职的,凭借这校长的身份,有年出访美国还起了大作用。我毕业于安师大夜大学时,"金庭柏"三个洒脱而秀丽的签名至今赫然呈现在我的毕业证书书上。而且,他还在我们大学毕业典礼上做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其中,特别解释了他对夜大学同学录的题词"大器晚成",说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你们受高等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成功较晚的往往是大材;再一层意思是你们的学业都是晚上完成的。在报告中他还两次表彰了我这个"身残志坚、坚持学习"的学生。可惜,那天正是漫天风雪,郊区停车,我意志再坚强,也不能插翅飞出十几里路到会场,无法聆听校长的训导,也不能一睹他的风采。

电视没普及时,只能偶尔在报纸上看见他英俊而儒雅的形象。没能目睹他动态身姿,却先求助于校长了。那时我还在园林消防子弟学校教书,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民办教师,郊区给我不便的行动更增加难度,教学又限制了我的业余创作,丈夫调到市水利局,分的新房也在市区,以后怎么能每天到郊区上班?

同学们纷纷给我出主意:校长那么表扬你,怎么不请他给你解决实际困难?我想是啊,他把我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也应将他作为我调动的靠山啊!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创作成绩与当前困难申述了一番,提出想调动到市里工作。信邮寄出去只有个多星期,突然人事局干部进厂了解我的情况,核查无误后,说金书记在我的信上作了批示,先将我转为国家干部,才能方便调动到市区工作。就这样,我没请客,没送礼,甚至都没见上校长一面,就转干调动成功,跟着住进新房,儿子也能进一中上学。好事一桩桩接踵而至,彻底改变我命运的就是金庭柏校长。

我无以为报,只有以出色的工作及业余创作的成果献给他。所以,有人说看他办公桌上放着我的书时,知道他笑纳了我微薄的礼物了,为使他不为提携学生后悔,更兼校座有形无形的榜样,我也"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调进市区后,看报看电视的机会多了,经常看见他的政绩,经常听见百姓的口碑。弟弟李郁夏生前是《芜湖日报》记者,就在《人民日报》报道过他实事求是、勤政为民的好作风。说他得知下面报来的农民收入数字有水分,亲自带领一个工作组深入农村,"大到粮食,小到鸡蛋,逐一登记,认真摸清农民收入的底子,为指导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另外,他作为芜湖第一个捐血的市委领导,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书记亲自致电感谢:"感谢金庭柏书记和参加献血代表的这种无私奉献和救死扶伤精神……"弟弟说起他深入抗洪抢险一线的事迹更动人,亲眼看见他睡地铺,吃咸菜,哪里危险到哪里去,确保了一方平安。

我在机关搞政工时,发现报纸上《从傻子瓜子看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文章,是谁把芜湖的"傻子瓜子"当着一种现象来研究的?一看署名,原来是金书记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写的,全国多家报纸从《理论月刊》转载,对统一思想认识很有作用,就把它当作职工的学习材料,不仅对促进思想解放,增强群众开放意识有作用,也佩服他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视觉、犀利的文笔。

不久,他担任了芜湖的第一把手,电视中出现的镜头更多了,多是关于他致力于芜湖改革开放的报道,最壮丽的镜头,是芜湖开发区建设的大手笔,暴雨中开发区奠基仪式的场面有点悲壮,他亲自为开发区开工剪彩并说:"这个开发区是在风雨中诞生的……"真是千真万确,我不知道他顶住了多大的压力,只知道他严峻与果敢的神情。这一成果,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芜湖争取了国家级开放城市;朱家桥也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港口,奠定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基础,有几人得知金书记为此付出的代价?

这些真实的记录,都是校长言传身教,在继续教导学生们如何做人,如何办事。所以,不仅我受益,我们夜大同学都以他为榜样。从政至县处级、地市级的干部不少,均在勤政爱民中做得不错。

后来在会议中见过他,他在台上报告时不看讲稿,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干部们都爱听他的报告。当然,也有人恨他的,一个文友说当初外省要调他,就是金书记不放,因此当着他面说:"金书记,我恨你!"文友是带笑说的,金书记也笑着回答:"芜湖人民要感谢我,因为我给他们挽留了一个史学家。"由此可见,他是个爱才的人。

真正与他面对,是2000年采写《世纪金桥》的长篇报告文学,分配我写前半段--大桥的立项。查看资料,是在我们的金书记手里办成的,但他在安庆我在上班,怎么了解情况?电话联系后,他很爽快地答应到芜湖来,一个星期天在铁山宾馆接受了我的采访。面对过去的老书记,面对尊敬的老校长,我没有一点拘束,因为他谈笑风生、如数家珍,两个小时飞快地过去,让我知道大桥立项的艰难:

孙中山提出建设芜湖长江大桥的设想近百年了,大桥的蓝图还在纸上,铜陵长江大桥已经立项并开工的消息,使时任市委书记的金庭柏彻夜难眠,他一改计划经济下的"等项目",变成市场经济中的"找项目"、"跑项目"、"争项目"。一方面大做舆论工作,把长江大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写成长篇报告,送到国务院所有有关部门;把一部情景交融的新闻记录片《车到芜湖过江难》抓住一切机会放映:每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他都提案,对每一个视察芜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申报芜湖长江大桥的内容。

1991年6月12日,在铁山宾馆会议厅汇报时,在侧面专门架起芜湖长江形势图,他对着地图详尽地汇报有关建设芜湖长江大桥的问题,得到李鹏总理的肯定。

1991年11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过江的汽车轮渡上感慨:"万里长江真是浩荡啊。"站在他身边的市委书记金庭见机行事,马上说:"总书记,万里长江少一桥!"总书记立即领悟到了:"你是说芜湖要造长江大桥吧?"金书记第二天专门带他考察沿江15公里基础设施,在汇报会上,从芜湖的区位讲到建长江大桥的意义,从当前的经济发展讲到建桥的紧迫性,从建国初期的动议讲到大桥筹建工作的全过程,一直讲到总书记颔首。

1992年1月26日,身兼国家计委主任的邹家华副总理等来到了芜湖,金书记特意安排了小游艇,从芜湖港一号码头顺流而下,一共经过了4道直航船与渡江船的平交线,渡人的,渡汽车的,渡火车的,如穿梭织网,川流不息。邹家华副总理和陪同人员听他指着现场介绍,情不自禁地说:"太不安全了!"金书记趁势介绍了安庆死亡173人的江难事故。

第二天早上,茫茫大雾横锁长江,副总理等了两个多小时只有强渡。金书记特意安排他们一行中巴车穿越长江路,看见路旁待渡的汽车排成长龙,从长江路--团结路--轮渡路--直至江边,司机们笼着手在寒风中徘徊,发出了"车到芜湖过江难"的哀叹,给中央领导很深的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说:芜湖桥要尽快上了。金书记在向机关报告邹副总理视察经过讲到"大雾阻江"时,还笑着大声说了一句:"天助我也!"

金书记是长子,也是孝子,母亲生病,都是他送医院并梳洗喂汤药的。在跑长江大桥项目时,突然母亲病危消息传来,他心急如焚,赶紧坐飞机、转火车、赶汽车再步行到老家,母亲临终却没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他大恸,但处理好母亲丧事后,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北京。

1992年4月1日,金庭柏带领其他领导先后拜见了有关部门后,来到交通部却吃了闭门羹。他压抑不住胸中的闷气疾呼:"我一个市委书记上北京,好比是一个生产队长进城,好不容易呀,来到你们国家机关,难道屋子都不让进吗!"惊动了交通部办公厅主任,为他们联系了副部长,但也要排队等候。金庭柏心中郁闷,步入走廊透气,发现了新上任不久的黄镇东部长,立即上前自报家门,得到接见,争取了支持。

回到宾馆,金庭柏书记亲自为省政府起草了代拟稿,电传合肥。第二天,一份《关于要求建设芜湖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的紧急报告》就送到了国家计委和邹家华手里。两天后得到国家计委的通知:--国务院批准了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兴建!他们立即将《关于审批芜湖长江大桥项目建议书的请示》上报国务院。三个月后,国家领导纷纷同意建设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立项,金书记也终于在他离任前夕,圆了芜湖人民百年大桥梦,使芜湖长江大桥能在2000年胜利竣工。

在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上,他只是默默地站在后排,在繁华的步行街开街仪式上,他只在家里看电视,市民们大多不知道,功成身退的老书记,离任前主持制订的中山路"三岛一线"的改造规划,正是中山路步行街和鸠兹广场的雏形……

再一次采访他,是为了写《芜湖名人录踪》,这是芜湖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我们写的文化丛书之一。按道理说"活人不列传",但对早已经退隐的金书记,大家一致认为他应该"入册"。很多人说:"没有金书记,就没有芜湖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繁荣……"我受命写军政人物,理所当然应为校长记录,自然需要对他全面了解一番。

知道校长与时俱进,早就运用电脑了,还经常看见他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文化浓郁,文采飞扬,让号称作家的学生汗颜,心想他最好已经写就个人自传,我不仅省事,还能为我的系列添彩。谁知,就因为写的他个人,远不如他谈长江大桥那么爽快,再三推辞,电子邮件的回复使人忍俊不禁,他说:"其实我自己认为,我只不过是一个在偏僻乡村土生土长的人,一个因家贫辍学初中没有毕业的人,一个不懂政治却从政了几十年的人,一个热爱文学而对文学理论一窍不通的人,一个左眼失明却盲目乐观说自己是一目了然的人,这就是我!"

这时,正是他因患"青光眼"动了手术,致使一只眼睛近乎失明的时候,他还依然那么乐观风趣,豁达大度如初。而且,就是他眼病很厉害的时候,还给我们先出版的那套《芜湖风光揽胜》题写了书名,秀丽的变形隶书,与我们毕业证书上签名的行草、与后来他题写的《芜湖名人录踪》字迹各有风采,她书法功底也十分深厚啊。

为协助学生工作出发,金书记才勉强同意,发来了他母校校庆时李杏林老师写的材料,那是根据2004年版《金氏家谱》《金庭柏传略》一文所提供的资料及其它相关材料整理而成的文字,从中,我才知道,出生于安庆潜山县黄泥镇中医世家的金庭柏,学养深厚是有遗传的。可惜幼年丧父,兄弟六人都靠寡母带大,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却凭借自己的力量从文书、组织干事、乡长、民政区员、县纪检委干事、秘书、地委办公室主任、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市委领导、省委成员……步步扎实,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为官场场,造福方方。

他以自己的业绩与人格魅力征服了这片土地,芜湖人民忘不了他,2003年的一天《大江晚报》上,就有记者以《金庭柏人走茶不凉》为题,用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他心系芜湖、退而不休的生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民声民意的网络诗如是写道:"金声玉振慑群雄,/庭院回音绕太空。/柏树青松峰顶立,/钢筋铁骨傲苍穹。"藏头诗概括出"金庭柏钢",这是对芜湖改革开放领头雁的怀念,也是对这个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老书记的肯定。他却谦虚地说,在芜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思想解放方面做了一点推进的工作。二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做了一点铺路的工作。"

何止是"一点"工作?这是他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的豪举!他不仅是我们夜大学生的校长,也是芜湖干部群众的校长!这个校长以身作则,教我们学会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建设新生活的思维与能力!

听说我又一本新书出版时,他在电话中乐哈哈地说:"正看电视剧一个中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