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 集大成者

陆羽《茶经》提倡煎饮之法后,唐代有煎茶法,宋代有"斗茶",明代有瀹茶法,至清代,煎水烹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集大成和最具特色者,是流行于闽粤一带的工夫茶。

清代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最基本的茶具组合为潮汕洪炉(茶炉)、玉书碨(煎水壶)、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茶盏)。所用茶炉以细白泥制成,壶以宜兴紫砂为最佳,杯、盘多为花瓷,杯、盘、壶典雅精巧,十分可爱。《清稗类钞》记载了清代工夫茶的烹治过程:"先将泉水贮之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茶于壶而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以茶"饷客"时,"先取凉水漂去茶叶尘滓,乃撮茶叶置之壶,注满沸水"。盖好后,再取煎好的沸水,"徐淋壶上",壶在盘中,俟水将满盘为止。再在壶上"覆以巾","久之,始去巾",主人再"注茶杯中",以为奉客。"客必衔杯玩味",拿起茶杯,由远及近,由近再远,先闻其香,然后细细品味,并盛赞主人烹治技艺。如果客人"若饮稍急",主人就会"怒其不韵也"(《邱子明嗜工夫茶》)。

《清稗类钞》还多方面记载了不同阶层的品饮活动。茶肆饮啜,"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进入茶肆者,"终日勤苦,偶于暇日一至茶肆,与二三知己瀹茗深谈"者有之,"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亦有之。清代京师茶馆,"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

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平日,茶馆中"汉人小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侧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茶肆品茶》)。该书对皇宫中以品茗为雅事、乐事,也有记载:清高宗乾隆皇帝"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高宗饮龙井新茶》)。清德宗光绪皇帝平日亦"嗜茶,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足云茶,最工选择"(《德宗嗜茶烟》)。

慈禧太后"宫中茗碗,以黄金为托,白玉为碗",非常精美。每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孝钦后饮茶》)。皇宫贵族品茗,无论茶叶和茶具,都是与众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