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度有缘人

  世间万物,大凡牵扯到"缘",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喝茶的人何止亿万,但是结下"茶缘"的,为数却不多,这是曹鹏的观点。细一琢磨,很有几分道理。

  茶,并不高贵,就在寻常百姓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粗茶淡饭"是也。古往今来,喝不起茶的人似乎没有。但要把喝茶当成一种享受,上升为一种艺术,进入一种哲学范畴中的悟道,当是在经济发达、国富民足之后。茶艺之所以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首先在港台与新加坡等地兴起,就是缘于他们首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如今,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度绝迹的茶馆茶楼在华夏大地开始出现,并很快从南到北席卷城乡各地。自古国盛茶运升,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功夫茶话》用曹鹏自己的话来说,是纯粹的"计划外生育"。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有一段时间的闲置期。脑子一闲,一念之差就误失在茶学的天地中。他在习茶上下的工夫实在不少。旁的不讲,单是资料与专业图书报刊的收集以及研读,实在不比任何茶学专业的研究生逊色。68篇文章,是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的,称得上是"功夫文章"。他力争每篇都要有点儿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个观点、一句话。读完全书,信然。其实,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君不见当下有多少所谓的学者名流的大作,虽然卷帙浩繁,竟也找不出一句属于作者自己的话。原创性的东西,一篇文章有一句话就是好文章;原创性的观点,一本书有一个就是好书。只是这样的书和文章少之又少。谈到茶文化继承上的师不如徒,作者分析以后指出:虽然我们也有唐的潇洒、宋的兴致、明人的空灵,但却屡屡香消云散,连茶文化最主要的舞台茶馆也能一下子在大陆绝迹几十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勇于破,阿房宫一把火就烧个干净;古城墙、古建筑也能大刀阔斧地拆个精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也十分;十分之茶遇八分之水,茶只八分耳。"谈到北方、尤京津之地人喜喝花茶之因,作者举一观点:当初京津居民饮用水太差,只好用香气重的花茶遮盖。时间一长,成为传统。而北方其他城市受京津影响,故花茶在北方大行其道。思之有理。同样说水,作者的表述叫人过目不忘。按说,露水、雨水和雪水,当是泡茶的绝好之水。可这年头谁还敢喝?一到下雨落雪,"城市就像冲了一次澡似的,雨水、露水、雪水相当于给城市除尘后的污水,落在金属上都有腐蚀性,拿来泡茶岂不是胡来?"由此作者忽发奇想:如果取新疆西藏雪域高原上的雪块冰块运到城里供泡茶,味道当是不差。然而,有环保专家告诫说,这种水也不能直接喝。为什么?作者留下个疑问。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尽管喝了几千年,但在该怎麽喝的问题上,如今还很有指点倡导的必要。至于时代变化,作为原子时代饮料的茶当如何开发利用,就更是需要国人猛醒兼深思了。如今,称得上全国名茶的有近千种,可我们却没有一个世界级品牌。英国不产茶,却拥有世界上知名度甚高的茶叶品牌与商标,在每一类茶叶中,都建立了成功的品牌体系,在市场上占尽风光。若有一天,东洋西洋之人把茶饮料卖到了我们的家门口,且因其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而大行其道时,不知我们的茶研究者们将作何感想?可见,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实在是既必要又迫切。而当下,茶文化的书本来就不多,能撇开框框,不人云亦云地炒剩饭,在茶文化上谈出一些原创性的见解,就更见可贵。《功夫茶话》叫你认识中国茶,感受茶文化。

  和非专业的茶书相比,《功夫茶话》更内行、更到位;和专业的茶书相比,又更可读、更有文化味。搞惯了报纸,作者说他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就是只求信息与道理的准确表达,不大计较辞藻与行文的艺术感觉。这简直就是过谦了。曹鹏将清寂、枯燥的茶学茶事,浸润在悠长醇厚的文化意韵之中。《茶癖》、《茶人》、《茶寿》、《茶巾》、《茶刊》、《茶香》、《茶楼》、《茶水》、《茶礼》、《茶联》、《茶画》《茶趣》……真个壶中小世界,杯中大乾坤。进入曹鹏的茶世界,不由使人流连忘返。活该茶文似佳茗,合书以后齿颊留香,叫人有无穷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