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茶之书》之茶的饮法沿革

投稿chayedajia@qq.com

虽然我认为《茶之书》是作者借茶向西方展示东方文化魅力的书籍,可是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是作者用诗人的才情向世人展示了茶道的魅力。

对于茶的饮法沿革,作者的观点依旧让我为之折服:唐代,宋代,明代分别代表了煎茶,点茶和淹茶的饮茶方法。借用作者体现诗人的浪漫与才华的一句总结:"将它们挂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流派之名。"

通过叙述煎茶的古典主义,点茶的浪漫主义,泡茶的自然主义,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茶的理解,真的有他的独到之处。

"如同艺术品,茶也需要一双大师的巧手,才能泡制出最高贵的质地。"在作者眼中茶首先是一件艺术品。

所以大师的巧手等于高贵的质地。" 一些精于品茶之人可以仅凭味道,分辨该茶是否出自陆羽本人之手。"我愿意相信茶是有精细与粗老之分,如果你一定要把茶分一个高下,我也不与之辩解。

像人的天智有聪明和愚笨,如果你一定要把人的天赋分一个高下,我也不想去辩论。天资聪颖当然是高人一筹的,可是自古以来不是天资聪颖就是成功之道。有人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人说:难得糊涂!所以有天资是好的,扬长避短才是更好的。

同理,精细的茶固然是好的,可是大师的巧手才是更重要的。你必须用一颗平常心看待手中的茶。有朋友说:低于500元一斤的茶我是不进家门的。但是你的内心修为是否对得起不低于500元一斤的茶呢?你在选择茶,茶也在选择你。你说低于500元一斤的茶怎么喝呢?

或许茶在冷眼旁观地用你泡出的茶滋味来质问你:你到底配不配喝这500元一斤的茶呢?你在用价格衡量茶的同时,茶却用品质来衡量你。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世界,茶没有主动选择泡茶的人的权利,可是茶却有能力展示饮者的修为与才情,这一点你不得不服。

"不幸的是,蒙古部族的势力于13世纪时突然扩张,一举征服了中国,在该次异族统治的蹂躏之下,宋代文化的成果全被破坏一空。汉族正统的明朝,虽然于15世纪起义时打着复兴中华旗号,却深为内政问题所苦,中国也于17世纪再度落入外族满人之手。在这段期间,昔日的仪礼与习俗纷纷消失殆尽,我们可以发现,明代有个学者注释宋代古籍时,已经茫然不识茶筅的形状。

因为时至当时,茶已经是整叶放在茶碗或茶杯中用热水浸泡,茶末相关的饮法早已完全被遗忘了。西方世界之所以对较古老的饮茶方式一无所知,原因也在西方一直到明代建立前不久,才与中国茶艺有了第一次接触。"

因为外族的侵略,茶艺发展的停滞不前甚至消失殆尽,让人扼腕叹息。

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饮茶的习惯是如此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茶依然如星星之火,点点滴滴的存在于乡野之中,不论条件是否允许,却一直在适合的环境里缓慢发展。

茶渐渐在民间的手手相传中,成就燎原之势。明代,茶像一个复仇者,来势汹汹的回到历史舞台。形成自然主义的泡茶饮用的方法。冈仓天心认为:"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

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慢慢变得像是现代人了,也就是说,变得既苍老又实际了。那让诗人与古人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国人托付心灵之所在。他们兼容并蓄,恭顺接受传统世界观与自然神游共生,却不愿全身投入,去征服或者崇拜自然。

简言之,就真无需严肃以对。经常地,他们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仪礼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对中华茶文化片面的理解,也是对中国人片面的理解。是的,在外族人眼里我们没有了浪漫和礼仪,在外族人眼里我们既苍老又实际。

可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冈仓天心作为一个外族人,怎能深刻了解中国人饮茶时的感受?

他在文章中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 "他这样理解中国人,我只能说是可笑的。

我们中国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饮茶,如此多的有关茶的旷世巨著,如此多的茶文,茶诗,茶联,茶句,如此多的茶人与茶故事。

他作为一个研习茶学茶道的后起之秀,对中华民族所有的人民的饮茶感受仅用" 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 "来下定论,有失偏颇了吧!他的文字道是道出了日本茶道是沿袭了中国宋代的代表浪漫主义的点茶法。

文:宛皖,茶业复兴专栏作家 图片来自网络